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平順龍門寺

平順龍門寺

日期:2016/12/15 2:01:24      編輯:古建築結構
平順龍門寺
深山裡的古建博物山西是名別其實的古代建築寶地" 粗略而言, 我國現存元代之前的建築遺產中, 7 0 % 以上均位J幾山西境內" l(lJ 長治! 晉城所在的山西南部, 又足保存元代以前占建築特另lJ豐富的地域, 名聞遐迩" 尤為難得的是, 不少寺院往往在一座寺廟建築群中, 保存著數個朝代的歷史建築" 這其中, 平順龍門寺完整保留著五代以降的古建, 具有重要的學術價俏, 堪稱一座中國古建博物館" 龍門寺沿革現存於龍門爾內的明嘉靖三卜九年碑載: / 北齊救修斯寺0 " 清雍正5山西通志6 和乾隆年間5潞安府志6 ! 5平順縣志6
雲: / 北齊, 釋法聰棲此, 文宣帝召見, 資川兌, 救修寺曰法華" 宋太平興國年間賜今額, 蘇門孫渤有詩
刻石, ,0 " 5山西通志6 ! 5潞安府志6 又雲: / 龍門寺在石灰1 , 後唐卜!j 光二年(9 5 2 年) 幣建, 山有三穴青起龍, 故名0 " 因此, 龍門!!始建卜北齊, 時稱法華寺" 後唐始寺[);l 山名, 改龍l!8寺" 鄉人謂寺院周7!,1的八處亡{然景觀為/八寶0 , 亦稱/ 八i了龍門寺0 "明成化I一五年(1 4 7 9 年) 5救賜龍門惠78院重修碑記6 (此碑俗呼/透明碑0 , 碑平如鏡, 日J一正衣冠) 載: / 大宋太祖皇帝, 建隆龍門寺全景
明代中晚期, 寺院逐步復蘇, 明末清初又達鼎盛" 故寺院現存古建, 大多屬於此時" 民國初年, 平順縣在龍門寺創辦平順第二高小, 主教室在大雄寶殿, 僧房成了學生們的宿捨" 抗戰時, 學校曾一度搬遷, 直至1 9 4 9 年5 月才遷回, 其時破壞較重, 不少房屋已搖搖欲墜" 新中國成立後的19 6 0 年代, 學校遷出" 幾女,
深山藏古寺
羅元年(9 6 0 年) 幾月十二日, 救聽存留" 明年辛口, 光祿大夫! 檢校國子祭酒! 監察御史師俨, 衙前將軍口口口口巨1口等; 黎城! 潞城兩縣人, 起蓋觀音堂一座, 並石像三士及門廊屋! 行廊五十余間, 裝修完
美" 御史俨公請額" 朝廷尋家, 恩須賜大藏尊經, 修轉輪藏殿, 起蓋碑樓" , ,熙寧乙卯(1 0 7 5 年), 尚
是僧德果, 卿民相立, 請往是寺, 日佳一粥, 刻苦修葺殿堂! 寮捨數盈百間, 四方官慶獻稠壘, 增飾聖
像, 一概奇新矣, ,.," 以現龍門寺內建築, 比照寺內留存的明成化十六年(1 4 8 0 年) 四至圖碑, 中軸三進院落與圖相合, 且寺院現存房屋間數確為5 0 余間等, 與成化十五年碑記載基本相符" 據宋史, 建隆元年(9 6 0 年) 乙酉, 宋太祖/ 伐上黨" 一8- 亥, 藥子守節以城降, 赦之" 卜如潞" , ,乙門., 南唐進白金, 賀平澤! 潞0 , 宋太祖確曾巡幸此地" 因之, 龍門寺現狀格局應奠定於宋建隆二年, 但寺內現存古建築卻有
早於此者" 據記載, 元時龍門寺院方圓7 裡, 山上山下地! 廟皆歸其所有, 無俗家地宅, 規模宏巨" 唯元末遭受兵賈, 不少建築廢妃" 龍門寺所在的晉東南地域古稱上黨, 清#狄子奇5國策地名考6 雲: /地極高, 與天為黨, 故曰上黨0 , 屬太行山脈" 此處寺院多山地佛寺, 龍門寺可謂其代表" 龍門寺地處山西平順縣城東北4 0 多公裡處的石城鄉龍門山中, 這裡山勢陡峻, 壁立溝深, 氣象萬千, 寺院坐落於幽谷之中"寺廟周
圍青山環繞, 泉水潺潺, 風景秀美, 東南比鄰山谷, 谷內不見寺院" 入谷口沿山間小道曲行數裡, 峰回路轉之際, 使人油然而生崇教之心" 有青石雜砌的香道, 香道一側或兩側, 或為石砌牆體, 或為順勢開鑿的山路" 拾級而上! 穿行其中, 多見藍天! 翠柏, 兩邊景物若隱若現, 頗具出世之想" / 古木無瓷戶: 擠聲七-
聲萬或了廠!亡廠蘿山門人徑, 探山何處鐘0 , 可謂典型的郊野從林" 約今1 5 0 余級, 從香道台階北望, 仰視隱約可見山門! 山門廊屋及參天占柏, 烘托出濃郁的寺院氛圍, J巨成/ 一十裡松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二官0 的意境" 爾院位於半山腰的緩坡上, 南北走向, 順地勢而上, 前低後高, 頗具氣勢" 一卜要建築沿中軸線布置, 四進房屋二進院落, 院落間高差較人, 相對規整" 兩側附屬建築則隨地形自山布置, 前後左右! 自山靈活, 強化了中軸建築群的中已# 士也位"山此, 龍門寺在選址! 布局l幾,I少;I地;1118-一丫, 先才1)後揚, 充分利川自然條件, 取得了獨特的山地寺院丟只!{下1"大雄寶殿寺院藏珍龍門午內松柏掩映, 現存l!- 代至明了青,!f建數}一座" 全寺三進院落, 坐東北向西南, 東西寬約6 5 米, }有北長約7 8 米, 占地約5 0 7 0 平方米" !日坑建築, 各依山勢, 階梯分布" 午院, 1, 軸線占建築群是建造年代較1 .者, 歷史文化價值最大" , },軸線1 依次排列著山門! 大雄寶殿! 燃燈佛殿! 千佛閣(已毀) , 山門."大雄寶殿組成的前院內有年代斷屍, ..的西配殿" 於{李小徑石路盤山而上, 香道盡頭映人眼簾的就是龍門寺山門" 山門兩側為廊屋, 與山門一起構成主從分明! 屍見勢逼人的效果" 山門平而形制為只開間! 分亡槽, IU}l丫,
{較寬, 次間略窄" 以頂兩坡! 懸山造, 出檐較小; 檐村有側腳! 升起, 無卷殺" 钊失钊i們於為瓦鋪作單抄單下昂, 哄轉出一跳卷頭; 其上楷頭, 壓在四椽袱之卜(壓跳做法) " 當心間補大雄寶殿背面檐下斗拱
丁作一朵, 五鋪作單抄單價己, 幣拱計心造, 出4 5 " 斜拱; 次l. l l尤過山門後的第一進院落. 畫面正中建築為西配殿7 右為大雄寶殿規模"西配殿明間用板門, 次間汽權窗, )戒頂舉折平緩! 構架簡約, 店風遺存" 值得重視的是, -白是我1刁現存唐至五代古建中唯一的懸山式屋頂實例" 其營造年代上距唐}.一f又
1 8 年, 故建築風格! 手法基本遵循唐代樣式, 彌足珍貴" 與西配殿相對的東配殿原為觀高殿, 建於明弘治十一年至十[ 年(1 4 9 8 一1 5 0 4 年) ]司, }直下}亡司了問, 五架梁, 單檐硬山頂" 後門兩側討聯百: / 紫竹林中白在仙, f}- 花l日L幾逍遙樂0 , 橫批/ 南海少( 燃幻一佛殿處中軸線最後, :)f:
問, 子!:架梁, 懸山頂, 漢前檐有之}- 天王殿東配殿(左) 和大雄寶殿之間拱, 有叉手! 無托腳, )月料一細小! 不整, 清順治八年(1 6 5 1 年) 吸修" 義鹹l毛七年( 1 8 5 7 ) 伙七月殿宇修葺完畢, l卜一現輝煌, 法像J1 嚴" 少於修禅堂天官店水陸殿, 增光潤色渙然改觀, , 龍門東內其他單體建築, 多為明! 清殿-譴艷僧捨" 如東院有聖僧堂! 水陸殿(明及明以前曾懸掛水陸卷軸畫) ! 補卜.堂! 鐘樓! 僧捨等; 西側了J-僧捨! 庫房等"據史料載, / 辛已春, 有龍門寺住持僧然不大, 但建築布局完整" 寺內保存著五代以降的歷代建築遺產, 組成J. 名副其實的木構占建博物館, 不同時期的建築反映了齊個時期的結構和工藝, 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技術水平" 午院布局又具部分宋代特征, 加之寺內數量眾多的歷代碑刻, 大雄寶殿殘存的壁幽! 佛像! 經幢等, 誠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寶庫" 這座集六朝建築為一寺的大型佛教寺院, 生動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演變過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