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江南古建之瑰寶 寧波保國寺

江南古建之瑰寶 寧波保國寺

日期:2016/12/15 2:01:23      編輯:古建築結構
  千年古剎幾度中興保國寺, 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西北1 3 公裡的靈山。靈ILJ為四明山之余脈, 又稱貿峰。這裡山清水秀, 環境優美, 保國寺古建築群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具有多個歷史時期建築的顯著特色而有別於其他古建築。
據清嘉慶《保國寺志》載, 東漢世祖時膘騎將軍張意之子中書郎張齊芳隱居於靈山, 後捨宅為寺, 初名靈山寺, 即保國寺的前身。然其所經歷的“漢魏六朝遠不可考” 。到了唐代, 唐武宗會昌二年至五年(8 4 2 年一8 4 5 年) , 官府下令拆毀寺宇, 靈山寺在這次滅法活動中被廢。此後過了3 5 年, 唐廣明7 創下(8 8 0 年) , 國寧寺僧可恭, 前往長安上書朝廷, 請求復寺, 獲得批准, 並賜名保國寺。保國寺在唐創建之時, 規模不大。宋真宗時期在浙江四明山區的寺院中天台宗傳人知禮, 宣教著書, 思想活躍, 於天禧四年
(1 0 2 0 年) 被賜以法種大師稱號。其門下有“ 南湖十大弟子” , 傳承本宗教理。原來保國寺出家的
則全號叔平, 尤得法師嫡髓。據記載, 叔平精於禅學, 旁及儒書, 多所著述, 被“南湖十大弟子” 推為
首領, 朝廷賜號為德賢。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 0 1 1 年) 德賢“ 復過靈山, 見(保國) 寺已毀, 撫手長歎, 結茅不忍去” , 由此出任寺院住持, 迎來了保國寺的第一次中興。德賢與弟德誠及徒眾“ 鳴工沱材, 重修寺院” “ 赤手待造山門、大殿” , 並得到附近鄉裡及邑令、縣尉等人的支持, 經過六年致使
“ 山門、大殿悉鼎新之” 。其中大殿於大中祥符六年(1 0 1 3 年) 建成, 由於大殿的結構形式“ 甚奇, 為四明諸剎之冠” , 因此叔平大師被尊為保國寺開山鼻祖。北宋時期保國寺還有一項重要事件, 就是在英宗治平元年(1 0 6 4 年) , 官方賜該寺“ 精進院” 額。所謂“ 精進” 是佛教衡量修行的標准之一, 保國寺得到精進院的賜額, 表明它在當時已經具有一定的地位了。自此之後, 精進院之名被載人史冊。宋高宗紹興年間(1 1 3 1 年一1 1 6 2 年) , 保國寺開鑿淨土池、栽四色蓮花。南宋時期的建設項日保留至今的只有淨土池。7 創處的建設活動已不可考, 到」’ 明代有過)L次建設活動。如明崇祯年間(1 6 2 8 年一1 6 4 4 年) 在大雄殿西側建迎熏樓。至清代, 保國寺又有多次重修。康熙二十三年(1 6 8 4 年) 重修大殿, 前撥游巡兩翼, 增廣重檐等。這次重修對於大殿的面貌改變很大, 使大殿外觀一改宋式建築的原貌, 而成為一般江南常見的清代佛殿形象, 即現在所存之面貌。嘉慶年間的建設活動主要是移建鐘樓、增建鼓樓, 按照明清時期的寺院格局進行改建, 並鑄重3 0 0 0 斤的大鐘。此外保國寺還在民國十年(1 9 2 1 年) 修建藏經樓等。現在保國寺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 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7 千平方米。平面南向微偏東。中軸線仁依次是: 重建於1 9 8 8 年的山門, 重建於清宣統三年(1 9 1 1 年) 的大王殿, 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 0 1 3 年) 的大雄寶毆, 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 7 8 7 年) 的觀音殿, 建J幾民國二1‘三年(1 9 3 4 年) 的藏經樓。中軸線東側有鐘樓和附屬建築, 西側有鼓樓、明代所建的迎熏樓和其他附屬建築。其中鐘鼓樓建
於清嘉靖}一三年(1 8 0 8 年) 至十五年(1 8 1 0 年) 間。兩座唐代經幢分另lJ為唐開成四年(8 3 9 年) 和唐大中八年(8 5 4 年) 所建。經過近千年的歷史變遷, 保國寺成為一座擁有唐宋明清和民國等各個時期木構建築的建築群。山靈水秀梵宮琳宇右弼獅巖, 宅l全l到l介〕勢阻, 地廓而J衫藏, 寺院若隱若現於雲霧之中。靈山, 推其“ 發脈之祖, 乃從四明人蘭而下, 至陸家埠過江廠f余坐, 凸而為石柱山. . 轉lrlJ 折為、。崔冤而特立者, 哪山之頂也, 頂下復起二台, 若隱若伏, (開) 數白丈為爾基” 。因此, 靈山被堪輿家稱之為寺的坐山。,丫東有凸起之小靈山, 還有象鼻峰, 被稱為保國寺的左輔, 那裡舊有‘ 望日台, 可供人們觀賞日出。寺西有獅J氣丫之, 被稱為保國寺之毛; 弼。兩座山峰同擁悉, 相鎖成聞, 雖無寬闊豁達之觀, 卻有包涵盤固之勢。氣勢非凡! 保國爾所在的這三面青山環抱, 石際雙峰聳峙, 層巒相邀, 列山章爭‘
迎的靈山幽谷, 人們繞過市重山崗, 俗稱燕子窩。保國寺古建築群位於寧波市靈山山腰, 背枕郎峰, 左輔象鼻, 難, 直到接近燕子窩, 跨過溪流淺周圍景觀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