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盆景創作中,種種盆景藝術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可以創作出理想的盆景藝術品。一個成功的盆景作品,必須具有美的生境、美的畫境和美的意境。總之,是有的之景,托景言志,借景言情。
(一)美的生境生境美是盆景創作必須達到的第一境界。生境美即自然美、生活美;應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圖畫是也。生境是畫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這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盆景藝術創作中的反映。為了達到使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盆景的體量、形式、色彩、布局、風格等,只能使自然美增色,而不能壓抑和破壞自然美。
l.形質之美主要為植物材料的根、干、枝、葉、花、果的形質美和山石材料的紋理、斷面、結構等形質美。如黃山松的主干被累累鱗甲,古趣盎然;珍珠黃楊的細葉圓潤如玉,紅綠相間;拘杞的鮮果噴紅吐朱,勝似瑪瑙珠串;杜鵑的花冠如翩翩彩蝶,在枝頭尋芳弄香、追嬉鬧春;木的根蔸枯態磷峋、渾如鐵鑄。石材如砂積石的細密孔穴和蘆管結構、斧劈石的直紋豎理、龜紋石的天然皴皺、宣石潤白的石質等也非常雅觀。
2.色彩之美色彩之美具有感情效果。這是因為色彩的刺激,能使人產生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從而影響人的感情和情緒。它主要指植物根、干、枝、葉、花、果和山石材料的色彩和光澤。植物如翠竹碧玉般綠稈、紅楓燃霞般赤葉、梅花冰肌玉膚般英華、火棘紅精赤足般圓果等;山石材料如硯石墨玉般光澤、宣石白玉般膚色、螢石翡翠般綠色等。
3.動聲之美主要表現在植物材料上,如風吹草動,疏聲薄影;松樹則林濤陣陣,頗有高山曠林野趣。表現在山水盆景上,則有瀑布飛濺、雲霧缭繞。
4.變化之美植物材料,在春天表現為新芽吐綠,一片生機;夏天則葉色鮮濃、花香襲人,給人以日新月異之感;金秋則丹楓似火、銀桂飄香、榴果壓枝,猶有收獲之喜;冬天則梅花傲雪綻放,更具剛毅不屈的精神,催人振奮,叫人上進。表現在山光水色上則春山秀麗、夏山濃郁、秋山蕭疏、冬山枯寂等等。
5.整體之美植物、山石材料,在各自具備的個體美的基礎上,將各部分的形態和色彩有機地結合起來,山石、植物經藝術加工後進行組景,因此較之於單個或單個之一部分,則表現出更集中、更完善之美,這就是整體美。整體美除了自然美之外,更主要的是生活美。
(二)美的畫境畫境美即藝術美,是盆景創作必須達到的第二個境界。把從自然和生活中發現、體驗到的美,再通過取捨、概括、剪裁、組景、拔高等,使之成為一個有主次、有烘托、有呼應的多樣統一的完整布局。也就是把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素材,通過藝術加工,進一步上升到“人工美”和“藝術美”的境界,這種畫境融入了盆景藝人的思想意識和個人風格。這種按畫意來創作景致的方法,也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畫境的創造是通過放與收、繁與簡、虛與實、巧與拙、藏與露、粗與細、剛與柔、動與靜等一系列辯證統一藝術表現手法的實施來達到的。
(三)美的意境意境美是盆景藝術創作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盆景創作不但要創造富有生機的生境,還要進一步上升到富有畫意的畫境,最後還要從生境、畫境觸景生情,產生浪漫主義的激情,進入情景交融的高潮,這個感情升華的境界是為意境,即畫面所言之志、研發之情。中國盆景藝術就是通過山石、植物材料的精心選擇,運用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表現手法來經營位置、構設畫面、抒發作者的情懷,從而激發觀賞者美的感情、美的意願、美的理想,當觀賞者進入這種境界時,才能與盆景作者一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繼之,形成豐富的聯想,並領受景外之情,取得景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意境美是理想美的境界,是美的最高層次,是美的靈魂之所在,包括美的感情、美的抱負、美的品格、美的社會等。中國人對意境的創造有著獨特的能力,對意境的欣賞也有著特殊的鑒賞力和悟解力。後漢劉褒(約147-167年前後)“畫《雲漢圖》,見者覺熱;又畫《北風圖》,見者覺寒”(明·江東偉《芙蓉鏡寓言》)。這是繪畫藝術表現意境的典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湯問》)。這是用音樂藝術表現意境的佳話。前涼被谑稱“笨君”的張天錫曾曰:“觀朝榮,則敬才秀之士;培芝蘭,則愛德行之臣;松竹,則思貞操之賢;臨清流,則貴廉潔之行;覽蔓草,則賤貪穢之吏;逢飙風,則惡凶狡之徒”(明·江東偉《芙蓉鏡寓言》)。這是對植物乃至某些自然現象內含的深刻悟解進而產生的聯想。盆景藝術中令人浮想聯翩、意境深遠的佳作更是舉不勝舉。如在一橢圓形大理石淺盆中,一端幾塊玲珑的巧石組成南國海島景致,配植數株植物,點以長須老人,立杖巖邊海灘,手搭涼棚引頸眺望,遠方幾點小石組成孤島,大小組石之間海水缥渺,遠處孤島隱約可見,題一“思”字為名,則把海峽兩岸人民日思夜想,被人為隔絕的兩岸親人不得團聚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一簡樸盆中,一株枯干露根、頗饒古趣的梅花,適值寒冬,雪壓枝頭,繁華點點,冒雪開放;月下清風,暗香浮動,花香色潔這是生境;枝疏影斜、雪染枯干,一幅天然圖畫,這是畫境;由此時、此香、此景、此情,使人發思古之幽情,聯想到勤勞的華夏祖先,不畏艱難困苦,歷盡霜雪坎坷,頑強不屈,勇於進取的高貴品質,這是意境。每欣賞一次,猶如進行一次自我教育,蕩滌靈魂,似有潛移默化。催人自新的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