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文化之北京四合院
日期:2016/12/15 1:22:42   編輯:古建築結構北京的四合院是組成老北京城的細胞。京腔京韻的北京文化,就厚重地積澱在這曾經以數千萬計的四合院排列組合成的城市裡,悠遠深邃,歷久彌香。
金碧輝煌的故宮,威嚴蕭森的衙署,香火繁盛的寺觀,靜谧清爽的民居,乃至整個的北京城,都無不是由門、牆、屋宇圍合而成的。這也就是說北京城是由無數個大小不一,規制不同,功能不同的各種類型的四合院組合而成的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
那麼,北京的四合院是依照一種什麼樣的規制,來遵循“尊卑有序”的等級制度,以一種什麼樣的布局來表現貧、富、貴、賤主人身份的呢?
《大清會典.工部》中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的“親王、郡王稱王府”,而後者只能稱作府。王府的正房稱為“殿”,屋頂可用琉璃瓦,經過皇帝特批的可用黃琉璃瓦,但也只能做成“綠瓦黃剪邊”。府的正房則不能稱為“殿”,屋頂只允許用青灰色的陶制筒瓦,房屋的體量、規模也比王府要小。此外,房屋的間數,台基的高低,彩畫的樣式,大門的形制,門釘的多少等,王府與一般的府,也各有規定,不得僭越。
宅第是指官吏,商人和小康之家的住宅,即使是當朝一品的尚書、大學士也只能稱宅第,只能用被稱作“廣亮大門”的單間門樓,而不能用府以上的屋宇大門,就連屋頂的瓦都不能用筒瓦,只能用“合瓦”,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片瓦”。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合院,一般就指的使這個范疇內的院落,是最為正宗的四合院,不增不減、不貴不俗。
至於城市下層平民的住房,雖然也稱為四合院,但在形式上簡約了很多,或稱為三合院。因此這類的院落便有了一個“四合房”的別稱。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尊、卑、貴、賤”的觀念,作為人們居住、生活的四合院也是如此。這就從日常生活中,讓人們時刻都在遵從這種維系社會統治的封建理念。因此,從房屋的開間,進深,檩數,大門形制,屋面用瓦,彩畫樣式,磚雕內容,門釘的多少、有無,門墩兒形式,台基的高度,台階的形式、踏步數,門窗的制式,屋頂的形式,院落的深淺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才有了民間俗語中的“門當戶對”的婚嫁准則,才有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家教規范,才有了“大宅門出來的”身份象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