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盛行栽種漆樹,徽州漆器是利用本地產的生漆為主要原料,運用不同的手法與工藝,用於裝飾家具、容器、日用品和各種工藝品。早在宋代,徽州的漆器就譽滿全國,名揚四方,有的還成了貢品。明代隆慶年間徽州人黃晟著《髹飾錄》,書中總結了徽州漆器“巧法造化、質則人事、文象陰陽”等美學法則,至今對漆器工藝的發展還有參考意義。徽州漆器的制作工藝有鑲嵌、刻漆、描金彩繪、磨漆、堆漆五大類。其中鑲嵌以螺甸漆器著名,磨漆以菠蘿漆和漆砂硯著名,彩繪以脫胎彩繪漆器著名。
鑲嵌漆器是以竹、木、金銀、錫為胎,塗上不同顏色的漆層,運用雕镂或剔刻等技藝,將彩色珠光蚌殼、彩石、金、銀、銅絲嵌入漆層,呈現人物、山水、花木、鳥獸花紋,再經過打磨、拋光,形成色彩不同、深淺不一的紋飾圖案。其花紋瑰麗、光彩鮮艷,人立其上,不見損跡。種類很多,有銀胎嵌甸、紅黑退光諸種。凡鐘鼎籀篆、花鳥蟲魚、繪畫磨刻,均不爽毫發,傳世珍品有“楊茂造”款剔紅山水人物觀瀑圖、八仙圖,“張成造”款剔紅“老人觀瀑圖”圓盒、“嫦娥奔月”、“大觀園”春盒等。
鑲嵌漆器中典型的當數螺甸漆器,螺甸漆器是用彩色珠光蚌殼嵌入漆層而成。早在宋代,徽州的螺甸漆器即全國聞名,有“宋嵌”之稱。出身在歙縣巖寺鎮的漆器藝人趙千裡,便是宋代螺甸漆器的創始人。據傳說,歙縣西鄉鄭村路口村邊有一口水塘,產出的蚌殼珠光閃閃,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色彩。趙千裡用這種蚌殼嵌入漆層,形成獨特的螺甸漆。他手藝高超,遠近聞名,形成自己的流派。明清時期,徽州的鹽商聚集揚州,有的生活極其侈奢,使用的器具追求豪華典雅,巖寺的螺甸漆器工藝隨之傳到揚州,成了後來聞名於世的揚州螺甸漆器。
清代末年由於戰亂和外國列強的入侵,經濟衰落,徽州的螺甸鑲嵌漆器工藝逐漸沒落以致失傳。新中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1956年屯溪工藝廠的老漆工甘金元等試制螺甸漆器獲得成功,恢復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並選送了12件樣品參加全省工藝品展覽會展出。1958年屯溪工藝廠生產漆器雕漆畫一百六十余種,交外貿部出口外銷。改革開放以來,屯溪工藝廠生產的彩石鑲嵌漆器屏風、櫃、桌、幾等一直是內、外銷的主要產品。
菠蘿漆工藝也是源遠流長,在甫宋時期已聞名遐迩。當時作為貢品送入臨安(今杭州)皇宮,是皇家使用和賜賞功臣的珍貴之物。所謂菠蘿漆,是采用徽州土漆拌和綠松石、丹砂、珊瑚、石黃、青筋蘭、朱砂等有色礦物質粉末混合制成,制成的漆器的主色是外墨內朱,高艷度、強對比,樸素中顯現華美,典雅卓絕,一眼望去,五彩斑瀾,絢麗奪目。但是這顆漆中明星在舊中國已經殒落,遺留下的菠蘿漆器成了稀世之珍。1978年屯溪漆器工藝廠的工藝師俞金海赴京參加工藝美術座談會,回廠後,他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研究其父俞德魁祖傳技藝,分析了傳世的樣品,經過多次的反復實驗,終於使這顆明星再顯光輝。目前屯溪漆器工藝廠利用菠蘿漆工藝制成的硯盒、筆筒、花瓶、盒、盤、扇柄等是黃山高雅的旅游工藝品。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俞金海工藝師還從我國漆器工藝的瀚海中挖掘出另一失傳的古代珍品漆砂硯。漆砂硯始於明代、盛於清初,當時以揚州盧葵生制的漆砂硯最為著名,但在清代末年失傳。俞金海從一塊古代遺留下的漆砂硯殘片入手,經過多次的分析、研究、實驗,終於制作成功,使漆砂硯這一古代奇珍重顯光彩。
漆砂硯是以優質木料作為內坯,以上等生漆為主料,配以瓷粉或金剛砂等研料混合制成。漆砂硯微紅似“端石”,暗黃色若“澄泥”,淡綠色像“洮河”,黑色酷似歙硯,配上菠蘿漆硯盒,一方方烏黑發亮,似五非玉,潤若肌膚,輕巧精美古樸典雅,可與石硯媲美。漆砂硯除具有其他硯的優點外,還具有小巧玲珑、攜帶方便、便於外出寫生的優點,深受國內外書畫家歡迎。著名書法家田蕪贈詩曰:“南端北歙出深山,獨有俞君作漆研,鳥無能添潇灑筆,人工巧奪勝天然。”著名書畫家賴少其看到漆砂硯後,驚歎不已,特揮毫稱贊“功同天造”。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尊俞金海為“楚漆國手”。
屯溪漆砂硯品種繁多,形態各異,有圓形、腰圓形、長方形、瓦形、竹節形、荷葉形、仿古的太史硯形、淌槽硯形、羅漢肚形、墨海形。工匠們還用各種色彩進行裝飾,使漆砂硯增加了石質感,現有紫绛色、黝黑色、石綠色、鳝黃色、蝦青色。漆砂硯的包裝裝潢也很考究,硯匣用推光漆制成,上面雕刻著松石和梅、蘭、竹、菊等花形圖案,並有題款與硯銘。外包裝用紙板制的硯盒,以宋錦裱糊,貼有“俞氏漆研”印鑒,古色古香,被列為安徽文房四寶珍品,去廣州、香港、日本等地展出,頗受好評,現已譽滿全球。
脫胎漆器又叫“夾苎脫胎”,是早期發展的漆器之一。它是用木模制成漆器的外形,在木模上縛一層苎麻,然後用漆灰使之成形。模型干後,將木模除去,然後在成型的外殼上多次上漆,彩繪。它薄如紙、輕如鴻毛,外表精致光滑,表面的彩繪絢麗多彩。它一般制成裝飾工藝品,也可制成寺廟中的大型脫胎佛像。1959年,老藝人饒雲卿精雕細刻大型脫胎描金漆器雄獅一對送合肥,在 安徽省建國十周年慶典展覽中層出。
1989年,徽州漆器藝人徐天華,以黃山高專校園內原戴氏宗祠的石獅為底模,花了3年時間,制作一對夾苎脫胎綠沉漆坐獅一對,高2米。雙獅雄偉,華彩熠熠,造型飽滿逼真,如銅鑄卻輕巧似羽,把這古老的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
正是由於有屯溪工藝廠的老一輩漆器工藝師俞金海、饒雲卿、甘金元等繼承、創新,徽州漆器工藝才顯示出它的光彩絢麗,並在全國漆器界有一席之地。1959年至1960年,上述三位漆器藝人帶領他們的徒弟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部裝飾的設計和創作,著名的“迎客松”、“佛子嶺水庫”彩繪壁畫,刻漆“百子圖”屏風等就出自他們之手。另外,像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樓、屯溪戴震紀念館、程大位故居、龍山寺等處的名聯、掛匾也留下了他們及其傳人栩栩生輝的漆跡。1981年,屯溪漆器工藝廠從屯溪工藝廠劃出單獨成廠,漆器產品發展到三百多個品種,如彩石鑲嵌單幅掛屏、排屏、圍屏、炕幾、書櫥、菠蘿漆器果盤、果盒、花瓶、筆筒、茶葉盒,螺甸漆器春盒、床頭櫃、啤酒櫃等等。漆器由過去紅、黑二色為主,現在增至天藍、墨綠、淡綠、奶油、鐵銹紅、朱砂紅、淡紫、潔白等顏色。漆器的裝飾畫面不僅有四季花卉、飛禽走獸、黃山風光、神話故事,還有《紅樓夢》、《西廂記》、《甘露寺》、《牡丹亭》等古代故事人物群像,再次顯示了徽州工藝的高層次文化內涵。徽州漆器的復興還給黃山市的外貿出口和旅游工藝品帶來一個熱門板塊。如俞金海發掘出的漆砂硯增加到12個品種,其中產量的75%出口,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菠蘿漆器的硯盒、筆筒等是屯溪老街暢銷的旅游工藝晶。近年來,屯溪漆器工藝廠暢銷產品有四五十種,六七千件,取材面廣,圖案古樸大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為黃山市的經濟發展和提高知名度,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