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山地建築設計
日期:2016/12/14 22:50:14   編輯:古建築結構1、山地建築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山地多、人多、耕地少的農業大國,增加住房需要大面積的土地,發展農業同樣需要耕地面積。因此,“合理地開發利用土地,保護好每一寸耕地”是我國國策。同時,資源開采、旅游業以及房地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進行山地建設。為此,我國建築業的發展中,山地建築的建設將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項目類型。因此,探討山地建築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樹立正確的山地建築設計觀念
2.1 維護山地生態平衡(即生態觀)
相對於一般的建築環境,山地建築在地質、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氣候等方面均有較大的特殊性,其生態敏感性更強,其對生態系統的變化做出反應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環境大得多。 而過去,沿襲平原地區的城鎮規劃理論與方法布局結構模式、經濟指標體系等,使山地建設難以因地制宜,適應於千姿百態的山地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屢屢出現“建設性的破壞”——有的盲目追求平坦開闊的效果,依賴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削平整個山頭,既增加造價,又破壞原有的地貌,喪失了山地建築的特殊韻味。還有的建築為了爭取用地,竟然不惜開山填溝、改變水道、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因此,欲做好山地建築設計,就必須改變原有的設計觀念,樹立起保護山地生態系統、維護山地生態平街的觀念,做到“保護植被、保持水土、謹慎動土”。
2.2 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即技藝觀)
山地建築技術與藝術結合是在山地建築設計中的職業追求。對於山地建築而言,一方面由於地形的特殊性,它對建築技術的依賴性要比平地建築更加明顯。比如在山地建築的交通組織方面,為了適應山地地形的起伏多變 ,人們常需要采取特殊的交通技術(設置爬坡或采取架橋、挖隧道、纜車、傾斜電梯等),而這些道路系統既是交通設施又是建築群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構成了群體空間的骨架;另一方面,由於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築的背景或組成部分,山地綠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山地建築的景觀效果。另外,山地建築涉及的很多技術問題,也遠超出一般平地建築的技術問題。以往的建築設計中,這些問題通常都由相關專業人員分項獨立完成,建築師關心得甚少,導致設計的整體性欠佳。例如擋土牆既是邊坡穩定技術的具體體現,又是建築立面的必要組成部分,並能在一定情況下充當空間圍合物的角色,對於山地建築的立面造型與空間形態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建築師在設計初期就參與,使項目從宏觀的構思到細部的藝術融為一體一氣呵成,更可能從多方面探索山水園林建築在山地的各種表現形式。當然這對建築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建築師熟悉各種專業知識,並將其融於建築設計之中 山地建築的技藝觀,既要提倡對建築技術的尊重 又要表現出山地建築及其環境、對藝術的追求。
2.3 建築不是凌駕於環境之上,而是融於環境之中(即環境觀)
建築脫離不開環境,建築必須依附於環境而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築師的創作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創造環境的過程。直接地說,就是要在建築所處的總體環境中去為建築尋求到一個恰當的“坐標點”。因此,也可以說是環境創造了建築。當然,“環境” 的涵義如果是廣義的話,就還應該包含社會、文化甚至心理等方面的環境要素,建築就應當看作是這些環境要素綜合作用下的最終體現和生成物。但無論如何自然環境卻是建築創作所面臨的最為直接、最為具體也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要素。建築所處的環境,事實上已經向建築師提示了各自特有的創作空間,環境則孕育著無窮的創造力,一個建築作品的成敗如何,往往取決於建築師的環境意識和對環境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一方面固然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給大自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己成為當今人類共同的呼聲。因此,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建築所處的山形地貌,與其密切的相契合以盡量不破壞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建築總是要落腳於某個特定環境之中,受到這一環境定勢的包容和制約,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建築的形體、空間和風格。因而環境是建築創作的起點和源泉。反過來,建築創作的成果又應表現為環境、建築與其所處環境共生共融,和諧共處,成為新的環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環境又是建築創作的終點、歸宿 .
3、結合實例分析
3.1 根據山地建築的不同接地方式,我們可將山地建築形態分為地下、地表、架空3種類型 而這3種類型都能產生與生態緊密結合的成功建築。
基地形狀的產物(地表形):一個體現基地形狀的建築形態追求是建築與地形的“契合”,它有幾方面的要求:建築平面力求與基地形狀盡量吻合,不以生硬的“方塊”形狀去占據自由變化的山地平面,建築剖面符合基地現狀,采取跌落、台階或錯層的形態。由此, 我們可以知道,表現“基地形狀”的山地建築形態是極具生態合理性的,它貼近地形,對山體環境的改變極少。
掩土建築(地下形):在生態學上的優勢主要在於保持了山體的原有地形、地貌,為保留各地區的自然植被或增加山地綠化面積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建於土層中的掩土建築還能躲避外界的劇烈變化,營造舒適的小氣候。如陝北窯洞,與傳統的窯洞式掩土建築相比,在現代結構技術支持下的現代山地建築在平面形態上可以更自由。
從生態觀念出發的另一種山地建築形態就是把建築底面抬高,形成架空(架空形)。這種形態的雛形即是我國傳統山地建築中常見的干欄式、吊腳樓式建築。
3.2 借景手法的使用
大理三塔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觀。該組建築群位於大理以北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3座佛塔組成 呈鼎立之態。遠山近水、綠樹倒影與三塔互為添輝,相與增色,成為建築空間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建築融於景色,景色融於建築”的一種人與自然親和關系的體現,是建築與環境的一次和諧的對話。
3.3 山地建築群的設計探索
對建築群而言,科學地進行豎向設計並創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環境又具有地域文脈特色的現代建築,應該是立意構思的重點。豎向設計在山地建築群的布置中尤為重要。進行豎向設計的任務是利用建設用地的自然地形,選擇合理的設計標高,使之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時達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資省、建設速度快、綜合效益佳的效果,盡可能減少對原來自然環境的損壞,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優美環境。這就要確定建築物室外場地和道路等的設計標高,相互協調,確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應的排水構築物位置,確定土石方平衡方案。
為了反映山地建築群的特色,城市景觀設計時應注意:
整體性。起伏變化的地勢,提供了登高俯瞰的特殊條件,展現出城市群體的全貌和總體輪廓 給人以整體的印象。因此應從宏觀的角度,著重考慮城市、群體的總體布局,獲取山地城市的特殊空間效果。
適應性。山地城市總體布局及高低錯落、參差起伏的建築群體,反映出對山地城市自然地理條件的適應性以及為適應地形采取靈活的布置形式,並產生多變的空間效果。
層次性。空間層次包括水平的縱橫層次和垂直方向的豎向層次,尤以豎向層次為其主要特征。 它構成具有立體感的高低層迭的層次,應充分利用這一特性。
有機性。山地建築遵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設計,盡可能保持自然地形、地貌,建築與山石綠化密切結合,並利用地形,結合環境,成為有機整體,反映出建築的地方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