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建築師眼裡的標志性建築

建築師眼裡的標志性建築

日期:2016/12/14 22:50:05      編輯:古建築結構

  標志性建築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有時,也體現了一種城市的精神。因此,它受到萬眾矚目。對於一個來說,如果在其設計生涯中,能有一個作品成為這樣的“城市地標”,那是何等榮耀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機會卻很少,成功的希望似乎也不是那麼近在咫尺。

  張宏偉——標志性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對於標志性建築,我個人感覺不太好定義。因為在項目產生之前,假定這個項目是個標志性建築,即有一定的高度、體量和所謂的重要性等,還有受重視的程度,比如區一級、市一級還是國家一級,這都跟最後的結果很有關系。我們感覺,很多甲方都把自己的項目看得很重要,要求什麼50年不落後、與眾不同等,如果都這樣做,都成了標志性建築了,那麼都是標志性也就沒有標志性了。一個建築能不能做到成為標志性,它除了具備一個建築最基本的條件外,還要看它是否在某個特殊方面得到大家的認可,而這個方面又是別的建築不太容易做到的。

  現在我估計老百姓認同的所謂標志性建築也僅僅是一個視覺形象,但是建築不僅僅是個視覺形象的問題。視覺形象純粹是一個美學概念,我認為,是否具有標志性,要從建築所創造的一個社會價值來判斷,建築是否滿足或者誘導了一些公眾活動,成為市民向往的一個中心,或者是市民能夠一想起某個地方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有很多精彩的活動,來滿足市民生活。通過建築師和開發商共同合作,怎樣做一個有社會經濟價值的東西,開發商投入的資本通過建築師的設計有了多大的價值提升也是衡量它的一個關鍵。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地標,就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它可以來定義一個地區,讓人家形成一個心理地圖。對於城市本身來說,標志性建築為城市景觀增加了特點。

  在上海,或者中國,有一定的高度、體量和形象,認定這個建築很重要,就是有了標志性的基礎了。還有一個就是認定標志性是否跟一定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然後這個歷史事件產生多大的影響,人們是如何宣傳它的,如何包裝它的,這是一系列的東西混雜在一起的產物。標志性建築不一定要大,但多種因素疊加一起後,建築就有可能成為標志性建築。許多人非議中小城市簡單追求建築視覺形象,其實這是創造標志性建築的第一步。正是這種簡單的美學追求,通過建築師的精心設計,也成就了不少真正的城市地標。

  丁明淵——標志性體現領導者的建築品位

  對標志性建築的定義我覺得有二層含義。首先是建築學意義上的,一般指其功能、位置的重要性,體量、高度上的統領性和造型上的獨特性。其次是社會意義上的,標志性建築往往是一個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藝術、技術乃至政治、經濟的集中反映。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就是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金茂大廈,它是九十年代上海改革開放、浦東開發的代表和縮影。

  我們常說標志性建築是城市的名片,但遺憾的是它常常是城市當政者建築品位的體現。許多領導者對建築並不是十分了解和理解,但為了某一任期內所謂的政績,不顧及城市本身的需要,突破種種障礙,甚至割裂城市文脈,建造標志性建築物,結果由於與城市文化背景,景觀規劃不是很協調,反而成為城市建設的敗筆。不顧建築的性質(有的是普通住宅),不顧地區的經濟實力(有的地方還很後進),盲目攀比搞地標建築勞民傷財,不僅是急功近利的表現,也是缺乏建築品位的體現。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情況已呈泛濫的趨勢。

  國外城市地標跟中國城市地標在觀念上就有不同之處,當然歐洲和美國也不同。我們喜歡“革命”,外國人搞的是“革新”。我覺得我們成片拆掉的北京胡同、上海裡弄、蘇州水巷,如果操作得當,它們為什麼不能成為這個城市的地標呢?這方面國內外都有比較成功的實踐,應該多弘揚它們,我想對大家都有利。

  作為建築師,許多人都夢想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城市地標,但我想,還是少趕這個時髦吧,能實實在在做好普通的建築,把配角當好也不容易,也挺心滿意足了。

  陶滔——標志性表達的是一種公眾意識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標志性建築,或者叫地標,這是很時髦的名詞,特別是開發商、投資商非常感興趣的,這類的討論在各種場合常常被提及,我們的許多項目也常常被委托方要求做成標志性建築。

  標志性這個詞本身,在前幾年大家研究的比較多,是因為那段時間“符號學”被作為西方現代哲學思潮引進到中國來,是一個新興的課題,涉及到心理學、藝術學、建築學等諸多領域。我做研究生的時候,第一堂課就是聽汪坦先生介紹“符號學”。

  符號學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象征的含義。這個象征意味著什麼呢?拉登選擇攻擊美國人,選擇了炸世界貿易中心的兩棟大樓,不是因為這兩棟建築物是著名的摩天樓,而是因為它代表了資本主義財富積累的象征,它炸毀的是象征性的符號。

  標志性建築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歷史、經濟、文化等等積澱出來的果實。它背後表達的是一種公眾意識,需要有一種公眾認可的過程。

  符號學裡另一個含義講究句法,句法的核心是要有一個邏輯性的關系。這就回到我們怎麼看待一種歷史,一種文化,一種傳統。北京的城市歷史要保護,是大家公認的原則。但一到具體的項目建設,歷史就讓位了現實。其實,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梳清歷史的脈絡,把現實的項目鑲嵌到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城市的文化就不會斷列。這是城市發展的邏輯關系。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美國大片比較有意思,講的是天外來客降落到地球,來一兩個大家覺得是挺好的,挺稀奇的,覺得是一種標志。可是降落多了,就變成災難性的了。因為整個世界秩序被打破了,最後形成了殺戮。

  現象方面的東西可能很難表述,這種現象涉及到社會公眾的看法,現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是非常多樣化的時期。60年代的人的思想是什麼,70年代的人是什麼思想,到現在超女時代的這批孩子的思想,如果這種思想的帶溝仍然可以連續下去,那歷史的長河是可以源遠流長的。從故宮如何聯系到庫哈斯做的CCTV大廈,這是個很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說到標志性建築本身,你到底要標志什麼,比如說你代表的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或一個地段的標志,或一個社區的標志。這有一個層次問題。如果把標志性放在一個街坊鄰裡裡說,街道的轉角都是標志,因為要識別這個街道。作為一個首都城市的層面來說,它的標志是什麼,我相信再多的庫哈斯作品也代表不了故宮的標志。

  說到標志性建築的選址,也不是簡單的由我們的意識造成的,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標志性建築不是由規劃師和建築師創造的,標志性建築的形成,除社會,政治范疇外,還涉及到經濟的范疇。我們看到有很多大型的建設項目,它不是因為規劃師為了標志性一定要建那麼高,而是因為這個地方土地價值決定的,因為它的周邊的環境決定的。它必須建這麼高,才能達到經濟上的需求,這樣的建築建成後,通過公眾輿論逐漸的評判,慢慢地被大家接受。

  還有一種是文化上的標志性建築。文化的背景含義更廣泛。在中國很多傳統的小城市,縣衙是城市的傳統中心,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標志性的區域或標志性的地段。但是標志建築在哪裡呢?也可能在城市邊上的一個風水塔。建風水塔的時候不是作為標志性建築來建,而是從傳統、信仰、文化來建設的,

  如果通過我們的技術,通過我們的商業投資行為產生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標志性,這又是一個考慮過程。比如這個項目所處的區位很重要,投資很充足,設計師做出來了,但是誰可以把它評價成為標志,還得有廣泛的輿論或者公眾去說,還得時間來考驗,還得具備各種社會變化的因素,所以這裡面有很豐富的社會內涵在裡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