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思考
日期:2016/12/14 19:18:37   編輯:古建築結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主要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等內容。文化是靈魂,是名片,是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文化軟實力,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資源、是財富、是重要資本,可以做成產業和事業。
黃山區(原太平縣)自唐天寶四年以來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經過“文革”浩劫和陳村水庫淹沒,以及長江以北、新安江流域移民內遷,文化遺產呈現大量流失和多元交匯的景象。目前,黃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登記31個,分屬民間手工藝、民間信仰、人生禮儀、民間文學、民間音樂等類別。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來勢洶湧,商品文化潮平岸闊,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信息化步伐加快,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變,文化內容、形式、傳播手段不斷創新。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挑戰與機遇前所未有。黃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不少,工作亟待加強。我們要認真落實“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要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把握規律,強化措施,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
首先,要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機制,包括組織領導機制、技術支持機制、資金保障機制、傳承保護機制、遺產依托機制、項目合作機制。
其次,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進行優化設計。
一方面,可以分類別、區域,按不同的體系、載體進行保護。
分類保護:區別不同等級、不同門類的遺產,量身定做保護與利用措施。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對珍貴瀕危品種優先保護,對合乎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與現實經濟社會發展關聯度高、開發潛力大的項目優先扶持。
體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生命,生命是體系功能的展現。對關鍵部位的保護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體系保護。如,太平猴魁茶的文化核心價值不止於手工制作技藝,而是稱作“猴韻”的非物質文化體系,這個體系是猴魁生態文化、園藝文化、工藝文化、鑒賞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品牌文化的有機結合。
載體保護:通過現實生產生活、媒體傳播、商業運作和創意活動,營造環境,構建橋梁和平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中央電視台青歌賽推出原生態唱法如新疆維吾爾族的演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長調、苗族山歌,著名景區表演融鑄古今的大型實景劇《印象劉三姐》《長恨歌》《神奇的九寨》等,就是成功典型案例。黃山區翡翠谷無中生有推出情愛文化,黃帝源借題發揮演繹黃帝文化,藍水河就地取材打造猴韻文化,前景非常看好。
區域保護: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活態存在並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區域內自然與文化遺產實行全面保護。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將黃山區納入其中,既有利於黃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又豐富了徽文化的內涵,將產生即期效應和長遠影響。
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以下六個關系。
(1)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保護是開發的前提和基礎,開發是保護的途徑和手段。單靠國家財政包攬的保護是靜態保守的有限保護,是不夠的。唯有在保護的前提下創造效益,進而反哺於保護,作為更好保護的經濟支撐,構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這就是有效保護。
(2)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文化不是化石,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發展以激發活力,有活力得以傳承,傳承得好才能保護得好。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不是拋棄,不是一概推倒重來,創新的鮮明指向是揚棄,是繼承前人而不因循守舊,是建設、積累、發展、進步。
(3)有形與無形的關系:有形與無形,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是文化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要形神兼備,不要魂不附體。一個代表性傳承人,正是一個有血有肉、生老病死的人。一種民間技藝、信仰或禮儀,離開了人、物、道具就無從體現。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要目中有人、身邊有物,緊密聯系物質文化通盤考慮。
(4)高堂與草根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於民間,長於草野。要有濃烈的草根情結、鄉土意識,撲下身子,以虔誠敬畏的心去發掘、撫摸、體驗。要精心打磨、集成和包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深閨陋巷、山門、國門,登上大雅之堂。
(5)人文、自然、科技的關系:以人文與自然和諧的視角,統籌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保護。應有現代科技理念和手段,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水平。
(6)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遺產屬於過去,更屬於現在和未來。遺產是時代創新的成果與積澱,遺產是代代相傳的鏈條,現在為未來創造遺產。文化遺產是古今的交匯、不同地域間、不同文明的交匯。我們要不負這個偉大時代,樹立大遺產觀和可持續遺產觀,不忘過去,立足現在,開創未來,努力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業績,使每項工作都打上“人文”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