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篆刻
日期:2016/12/14 19:18:28   編輯:古建築結構篆刻,通稱印學,是一門融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造型藝術。在我國雕版印書史上,明代徽州刻本個有相當得要的地位。徽州刻上的歷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當規模,其時簌縣"鋪比比皆是,時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宋朱熹之後,文風漸開,學風漸熾,讀書之家日見增多,而藏書之風又往往是刻書之風的先聲。在在明是期以後,徽商崛起,刻印書籍亦成社會百業中一個獲利豐厚的時髦行業,在財力雄厚、經營有術的徽商的開發下,徽州刻書業更為迅速發展起來,使徽州成了全國四大刻書中心之一。徽刻圖書門類齊全,有古籍、文藝書籍和普通實用讀物,內容廣泛,一應俱全。其刻本可上與宋板比美,下與蘇杭爭價,很快跻身於全國刻書業的前列。徽州書商遍及大江南北,伴隨書商而問世的刻工更是數不勝數。明人錢泳說:"雕工隨處有之,寧國、徽州、蘇州最盛,亦最巧。"他們不但在本地刻書,而且奔走四方,其中很多人子守父業,累世以此維生。徽州刻工多集中在歙縣、休寧兩地,而尤以歙縣虬村為著。虬村又名仇村,明弘治年間,村中仇姓兄弟開設刻字鋪,刻過程敏政的《篁墩文集》和《蘇州府志》、〈容齋四筆〉等書,所刻大字本〈赤壁賦〉,仿米體,極為精肖。後仇氏稍衰,鄉中黃氏繼之而起,且世傳代繼,明代凡有名姓的黃氏刻工,不下百數十人,更出了一大批名匠高手。
“徽派”篆刻,始創於明代嘉慶年間(1522-1566)。創始人何震(?-1604),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的篆刻風格古樸端莊,刀法、結構都有獨到之處,與著名篆刻家文彭(號三橋)齊名,並稱“文何”,馳名於世。後人首推何雪漁為“徽派”的先驅者。後起者,如清初的程度邃、馬慰祖、胡長庚、汪肇隆等,大膽地在刀工、結構上加以革新,喜用大篆入印,古樸整潔,別出新意,具有啟迪開宗的作用。因四人都是歙縣人,合稱“歙中四子”,堪稱徽派篆刻的主要代表同。徽派篆刻崛起於南宋嘉靖年間。
皖派篆刻創始人鄧石如(1743-1805),名琰,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籍游道人。安徽懷寧人。清乾隆時的書法家、篆刻家。精四體書,造詣很深。其篆刻廣泛吸收商周以來金石文字精華,並著重研究古代碑頭篆額、瓦、磚、器等文字的結構筆意,與小篆的體勢一同入印。刀法得力於書法功夫,蒼勁奇古,流得清新,集眾美之長,自成風格,世稱“鄧派”。後繼者吳熙、徐三庚等,講究篆勢,善於變化,運刀如筆,清新流暢,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因他們都是皖人,故統稱“皖派”。
明代刻書的字體,自明初至嘉靖刻本更為明顯的橫細豎粗的長方體,這一嬗變的源頭即在徽刻。這種字體雖然比嘉靖刻本字體呆板,卻具有更規則化的優點。規則化的字體有利於寫版刊刻,縮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效率,這與刻書商業化的特點是一致的。萬歷以後,虬村黃氏刻工的的技藝日趨成熟,日漸精湛,能替各種體裁的書籍插圖刻畫。徽派刻書精品甚多,吳勉學所刻〈二十字〉中〈莊子〉和〈楚辭集注〉、吳 繼仕所刻〈六經圖〉,其精審常使書賈剜改冒充宋本,至於大鹽商鮑廷博所刻〈知不足齋叢書〉,無論在遺佚網羅,校勘精湛,刊旋精良方面,均為學者們所推崇。徽派刻書對保存古代典籍,傳播民族文化,推動我國雕版印刷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