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歐洲建築對20世紀早期中國建築產生的影響一

歐洲建築對20世紀早期中國建築產生的影響一

日期:2016/12/14 22:50:10      編輯:古建築結構

  自1840年以來,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許多新建築出現了,有外國人把本國的建築原封不動地搬進來,也有中國本土建築學習一些西方建築的特點並結合自身特色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更有一些赴遠洋學習歸來的中國通過在國外學習對中國建築未來的思考和探索。在這個時期,西方的一些建築特征和裝飾手法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這些內容在我們建築中的運用,對我們保護、繼承、發展中國本土建築特色有著巨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1、歐洲建築進入中國的過程

  由於宗教在歐洲世界的特殊地位,中西文化大規模交流也首先從這些傳教士開始,特別是明朝末年的利瑪窦,他與我國的大科學家徐光啟合作把許多代表西方先進文化科技的書籍翻譯成中文,除了科技外,他還大量地把古羅馬的建築書籍引入中國。在他之後更多的傳教士湧入中國,他們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明末開始,中國的建築開始逐漸引入一些西方的裝飾手法,到了乾隆年間,大肆修建的圓明園還專門針對西方文化建了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西方傳教士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我國不少傳統手法。從圓明園開始,大量的西方建築手法開始在中國的建築中運用,它們不僅僅給我國的建築帶了更多的裝飾表現的空間,也對本土建築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

  2、20世紀初期歐洲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經濟模式的逐漸變化,中國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築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原有的一些建築手法已經不適合新時期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商業化要求,這迫切要求中國的建築出現新的變化,這個時期出現了新舊兩大建築體系並存的局面。新建築體系是和近代我國的工業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從西方國家直接傳入和引進;二是中國原有的建築主動去適應這個要求進行變化、改造、轉型。我國的新建築體系主要是通過第一種模式建立起來的,經過了一系列發展加上大批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學習並回國參與中國建築的構件,並大量運用新的建築技術和新材料,中西建築文化的大幅度交流沖破了封建時代的阻隔,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新建築體系也成為中國近代建築的活動主流。

  2.1 歐洲古典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1)哥特式建築教堂在中國的運用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

  廣州市越秀山一德東路,有一處純花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他就是天主教聖心堂。由於它純由花崗石砌築,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石室”。很多人認為石室是仿制法國巴黎聖母院,不過卻有很多本土特色。首先它的朝向本來是向西,後改為向南;其次建築的陡坡屋頂,歐洲采用的是木衍架,而中國匠師采用的是自己得心應手的抬梁式木構架解決了屋頂的結構問題;再次石室不是用水泥,而是用中國傳統的桐油糯米石灰漿築成的,這種材料既可以防水而又堅固有韌性,歷久而強度不減。最後室外排水的獸頭,沒按西洋作成怪物的形狀,而是作成了中國傳統的石獅狀。

  (2)俄國建築文化在哈爾濱的運用

  1891年沙皇俄國開始修建西伯利亞鐵路,這條鐵路穿過我國的東北地區,1895年5月,俄國又以哈爾濱為中心修建中東鐵路,也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哈爾濱。哈爾濱的建築基本上是俄式建築的移植,其特征十分的明顯,這種建築的傳入是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而傳入的,是一種整體文化的移植而不是簡單的建築形式的移植。俄國的教堂建築以“洋蔥頭”聞名於世,到了哈爾濱也把這種建築的表現帶了進來。在中國近代的建築中外來建築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們的出現給中國建築加入了新鮮血液,而哈爾濱的俄式建築群因其獨特的風格,對我們研究近代建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2.2 近代歐洲建築在中國的運用

  (1)西方近代折衷主義樣式

  這類建築中的代表作就是建於1921-1923年的上海匯豐銀行新樓。從平面上看類似一個正方形,大樓主體采用最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的外立面模仿磚石結構,處理成嚴謹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從橫向的角度看全樓有5段,中間的部分有貫穿3層高的仿羅馬科林斯式雙柱,底層的營業大廳的內部裝潢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大利大理石雕琢的愛奧尼式柱廊。其它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還有建於1924年的北京大陸銀行;建於1911年的清華大學校門和清華學堂等。這類建築的裝飾性和功能性基本上適應了當時中國部分城市的需求,因此得以大量湧入給中國的建築格局帶了巨大的變化。

  (2)中西混合式建築

  隨著城市部分地區的建築西方化在這些地區的邊緣或者相近地區也受到了影響,但是由於諸多因素的存在,它們只可能把西方建築的一些表現手法和要素揉入中式建築的主體或者把西方建築的主體中注入中式建築的要素。這類建築在一些舊式消費場所和清末一些新建的政府部門中得到了很大的運用。為了適應顧客人流增多和商品陳列的要求,舊式的消費場所等修改門面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采用新材料玻璃開櫃,突出招牌等手段,同時為了商業競爭的目的而形成追求“洋氣”門面的風氣。這些改造主要是模仿西方建築的一些手法,但是由於模仿的個體本身以出現折衷主義的趨勢,再加上輾轉套搬,結果造成了很復雜的變體。這些店面的改進是近代中國商業在比較低的條件下追求商業廣告效果的產物,對中小城鎮和其它類型的建築造型也有很明顯的影響。

  (3)裝飾藝術和現代式

  20世紀30年代初,歐美新興的摩登風格——裝飾藝術樣式和西方功能主義的現代主義風格也慢慢開始在中國登陸。裝飾藝術樣式是一種向國際式過度的樣式,他的主要特點是體形簡潔、明快,喜歡使用階梯型的體塊組合,流線型的圓弧轉角,橫豎線條的牆面劃分和幾何圖案的浮雕裝飾。中國建築師在當時把這兩類設計樣式統稱為“現代式”,許多設計師熱心參與了現代式的新潮設計,不過當中以裝飾藝術樣式為主題,少數已是准“國際式”和地道的現代派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