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基本型制
日期:2016/12/15 1:22:49   編輯:古建築結構(一)、基本單元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基本單元為“間”。兩榀相鄰梁架之間,由四根柱子圍合的面積稱為“間”。每座建築物都是由一間或許多間組合而成。建築物的規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間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間的組合方式而定。
這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適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又能滿足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組合成宮殿、寺廟、陵墓、宅院、園林等由簡單到復雜的多種類型的建築極其組群。
(二)、結構特征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
(三)、構造方式
各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四)、面闊與進深
中國古代建築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築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深”,沿“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面闊”,一個面闊即為一間的寬。沿“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進深”,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一幢建築,沿寬的方向所有間的面闊之和叫“通面闊”;沿深的方向所有間的進深之和叫“通進深”。
面闊俗稱“開間”。民間建築常用三開間(俗稱一明兩暗)或五開間;宮殿、廟宇、官署常用五開間或七開間;特別重要的建築用九開間;
建築中各開間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宋代稱“當心間”);明間左右兩側相鄰的間叫“次間”;次間外側位於建築物兩端的間叫“梢間”。九開間以上的建築增加次間數。整個建築的四周或前後可以設廊子。
各間面闊在商代宮殿中都是相等的。後來逐漸演變成當心間最寬,次間次之,梢間同次間寬或更次之,廊最窄,這樣可以突出當心間的地位,加強中軸線。當然業有各間相等或各間不均的。
(五)、院落的組成
宮殿、廟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築圍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築物居中,多為南向,稱“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築叫做“配殿”(或廂房)。與正殿(或“正房”)相對布置的建築稱“前殿”(或“倒座”)。這樣布置的建築所圍合的空間稱為“院”。正房(或上房)兩側可附有套間,叫做“耳房”。一個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稱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六)、“步”的概念
梁架上相鄰的檩與檩中心線的水平距離(即水平投影距離)清代稱為“步”或“步架”。各步之總和業就是通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