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認養:國內不盛行國外是慣例
日期:2016/12/14 11:37:28   編輯:古代建築
古建築認養:國內不盛行國外是慣例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近日,祖傳文保大宅植槐堂無力維修,為了保護古建築,7戶主聯名貼出“英雄榜”:誰維修房子,給誰30年使用權。消息一出,在當地引發了一片熱議。
事實上,如植槐堂這類因年久失修,無力維護保養的文物古建築不在少數,有些因國家撥款得到了及時維修,有些則被“認養”而得到修護,有些則繼續破敗下去。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歷史建築數量眾多,盡管政府不遺余力地采取措施進行保護,但國家文物保護部門人員、資金畢竟有限,面對全國數量眾多、需要維修保護的古建築來說,可謂杯水車薪,許多老建築依然面臨著無人看護甚至破敗的困境。
近年來,公眾也逐漸加入了古建築保護的行列,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古建築認養”這種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比如山西曲沃的“古建築認領保護”、廣東開平碉樓的“社會認養”、安徽黟縣的“文物建築保護愛心認領”和浙江金華的“歷史建築及遺存認養保護”等。
中國:古建築認養不盛行
提及古建認養,文化遺產研究專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表示,在中國,文物古建築“認養”這種“以租代養”的方式並不是十分盛行。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的文物保護單位如“故宮”、“長城”體量非常龐大,個人無力承擔保護維修任務,再則這些文物保護單位基本屬於國有,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相關文物保護單位來對它們進行保護和維護。二是由於古建築的維護和修復往往耗資巨大,僅僅通過政府的公共財政難以支撐,雖然在有些地方也在探索以租代養的保護模式,但動辄高達數百萬元的修復費用,仍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以租代養”這種文物古建的保護方式遠不如國外流行。
國外:古建築認養是慣例
文物古建認養的做法主要出現在國外,在國外古建築認養已是慣常做法。據苑利介紹,國外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比如說有一棟老房子,政府管無力承擔其維護工作,那麼政府會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給個人,比如說一美元就可以買一棟二百年前的老房子,一歐元就可以買座古堡。但購買人卻不能買到手後就將其擱置,必須對古建築進行維修,而維修則需要一大筆費用。在不改變整體格局及修舊如舊的前提下,古建築維修好了以後可以投入使用,但畢竟它是文物,所以政府有權按照相關保護標准隨時監控維修和使用情況。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恐怕也會走這麼一條路。
專家介紹
苑利(1958~ ),民俗學博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民俗學、文化遺產學、中日韓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1990~1992年受東京都立大學邀請,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客座研究員,從事中日韓遠古文化比較研究,兼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院非常勤講師;1994~1995年赴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從事韓民族文化來源研究;2003~2004年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邀請再次赴韓,在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從事文化遺產學研究。主要代表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韓民族文化源流》、《龍王信仰探秘》、《中國民俗學教程》、《從稻作文化看韓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