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遇真宮將就地“飛升”15米,這是一項創造世界紀錄的建築物“長高”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大的單體文物保護工程。包含復建在內的整個保護工程耗資將超過2億元。此舉遭人質疑:花費巨資只為頂升3個門,文物保護怎麼做才算合理?
遇真宮面臨淹沒
遇真宮,武當山“九宮八觀”之一,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距今恰好600年,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武當古建築群之一。它相傳為紀念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而建,主體建築曾由中宮、西宮和東宮構成,西宮與東宮主體建築早已無存,只留下東西宮門,中宮主殿真仙殿也在2003年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留下山門、宮牆等建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將使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從157米提高至170米,而位於水庫防護地帶的遇真宮在170米水位線以下,面臨被水淹沒的危險。
耗資最大方案中標
武當山文物宗教局局長舒濤稱,搶救遇真宮,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專家研討方案,形成三套保護方案,最終,耗資最大、工程難度最大的就地抬升方案中標。
該局副局長趙本新說,遇真宮歷史上占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歷經滄桑,幾經“縮水”,留存至今仍有宮牆以內2.88萬平方米作為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最後確定的頂升方案只包括山門和東西兩座宮門。
實際費用可能超2億
負責施工現場的生產經理戴占彪稱,經過幾次頂升,遇真宮西宮門目前已“長高”1.8米;東宮門也已頂升1米,重達4000多噸、頂升難度最大的山門,也將於9月初開始“飛升”。最終,東西宮門和山門都將被頂升15米,大大超過目前3米多的世界建築物頂升紀錄,整個工程將持續到明年年初。該項於8月初施工的頂升工程,是指將鋼板做成的箱子從宮門下的地基穿過去,鋼箱像托盤一樣被千斤頂緩慢頂起,分別托起山門和東西宮門,直至設計高度後將支撐塊固定即可。
記者看到,拆卸下來的建築構件,都被編號堆放,等待回復原址復建。
遇真宮的保護包括土石方墊高、文物復建還原等工程,項目預算總投資1.85億多元。趙本新稱,實際可能要突破2億元,其中頂升三個門的費用,約為2000多萬元。而舒濤說:“據工程推進情況,估計總投資要達兩個億。”
現場一名來自陝西的游客說:“這樣的保護和全部拆了重建有什麼兩樣,還要耗費巨資來搞‘頂升’?”記者采訪得知,耗資巨大的保護方案,有人說值,有人說不值。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文物保護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方案
三方案各有利弊
關於遇真宮的保護方案,曾引發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激烈討論,專家們最初提出三種保護方案:異地遷建、築堤圍堰、就地抬升。
“異地遷建”不符合原真性的文物保護原則,雖然所需費用最低,但是最先被否定。
“築堤圍堰”是被普遍接受的保護方案:在遇真宮前築一道長堤,與水庫隔開。
趙本新稱,第二種方案曾得到國務院的批復。但是,一些專家提出環境變化也許會帶來蟲害等新的風險,擔心發生洪災,文物可能遭滅頂之災等問題。最後選擇就地部分抬升的保護方案。
舒濤介紹,抬升方案曾有整體頂升15米。因遇真宮面積達56780平方米,專家擔心任何一點狀況都會造成建築物整體坍塌而放棄。
據了解,等山門抬升後,再填土方等,遇真宮將就地“飛升”15米,水位抬高後,遇真宮除靠近公路一邊為陸地外,其他三面都環水。
據新華社《楚天都市報》《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