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四川沐川發現“僰人洞” 210懸棺穴可參觀(圖)

四川沐川發現“僰人洞” 210懸棺穴可參觀(圖)

日期:2016/12/15 15:11:14      編輯:古代建築

  昨日,樂山市沐川縣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部長李正銀首次披露,通過近十年的走訪調查,他已在沐川縣境內發現僰人懸棺遺址11處,留存棺穴210處。沐川已將“僰人懸棺”作為特色景點予以打造。

  李正銀說,“僰人”是先秦時期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1573年,在川南一帶建立了“僰侯國”,後遭到大量屠殺最終消失。與別的民族不同的是,僰人死後不入土安葬,而是把棺材懸於陡峭的巖壁之上。在宜賓市的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分布有“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

  “除了宜賓以外,沐川也存有大量僰人棲息的遺址,有許多保存較為完好的僰人懸棺與僰人生活過的懸崖洞穴。”李正銀說。截至目前,李正銀率隊在沐川多個鄉鎮均發現了“僰人洞”,已發現直式、橫式棺穴共計210處。

  “沐川境內的崖穴懸棺葬主要分布於龍溪河、沐溪河流域,一般開鑿於臨溪河流域的山丘。低者距地僅1米,高者達180至200米。”李正銀說,懸棺在奇峰挺拔,峻峭的巖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有鑿巖為穴橫放者,有鑿巖孔嵌木樁,棺木平置樁上者;也有幾具並放或疊放者。“一些棺材已經被損壞了,只留下棺穴和樁孔。”

  “僰人”為何要把棺材置於千仞絕壁之上,又是如何將幾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幾十到一百多米的懸崖上的?李正銀介紹,懸棺置放的方法,目前學術界存在壘土造山說、棧道說、垂吊說等三種說法,“但無論哪一種,僰人的智慧都是無可比擬的。”

  “我們將進一步挖掘其豐富文化內涵,讓游人在欣賞秀美風光的同時,感受沐川厚重的歷史文化。”沐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建新說,目前沐川縣投資1.2億元建設沐川竹海景區,已將“僰人洞”作為特色景點打造,“五·一”節將免費開放,廣大游客可以實地參觀210處懸棺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