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漕:漕河邊上的千年古鎮(組圖)
日期:2016/12/15 22:57:28   編輯:古代建築古鎮運漕依漕河而建,古稱蓼花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都是含山縣的首鎮。自東漢末年建鎮以來,已有1千多年歷史。明、清鼎盛時期,運漕有48道閘、72條巷,人口達萬人之多。各類商號、牙行、作坊、店鋪、錢莊、當鋪、茶館等數百家,鋪面連襟,鱗次栉比。漕河星帆點點,商船往來如梭,兩岸泊船綿延數裡。街面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派商貿繁榮景象。為古代江北八大商業重鎮之一。
漕河蜿蜒數十公裡,銜巢湖,吞長江,為安徽溝通南北交通運輸的黃金水道。古鎮運漕恰似鑲嵌在漕河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連接長江、溝通巢湖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運輸的中轉站。因而古運漕自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商貿集散地,也成了商賈們大顯身手的“鳳凰寶地”(古稱運漕為鳳凰寶地)。這裡的商家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來自於徽州,實際上已經成了徽商們聚集江北的一個商貿重鎮。徽商們有的只身闖蕩其間,有的舉家遷移來此。
運漕的商貿種類齊全,尤以米市聞名,素有“小蕪湖”之稱。除本地5萬余畝良田盛產稻米外,毗鄰的無為、巢湖沿岸等地的大米也通過漕河源源不斷地運往此處。自古以來,運漕就是江北的米糧倉。沿河數裡,從東到西全是青一色的米行,大小碼頭數處。河面運糧的商船桅桿林立,首尾相接,綿延數裡,每天大米交易不斷,年大米交易量達數百萬噸。由此運往長江中下游各地,遠達南洋諸國。
米市的收購、交易方式十分獨特。其一,層層收購,協調有序,恪守信譽。諸多的小米行相互依附於一個大米行,購糧資金由大米行付給,糧食由小米行入農戶收購後直接裝上商船。按交易額提成。大米行的購糧資金由客商一次性簽約付給。大米行保證給客商按質、按量、按時發貨。其二,糧食計量從不過秤。裝船以石發牌計算,高聲吆喝著石數。入戶收購,以斛、斗計量。
米市的興旺發達帶動了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糟坊、醬坊、海貨、山窯,當鋪、錢莊、寄售、書店,藥店、布店、茶葉店、各種工匠店,茶館、澡堂、縫紉、照相等等,不勝枚舉。
舊時運漕釀造業尤為突出,有洪儀泰糟坊、錢立本糟坊、龍集糟坊、王家糟坊、蔣家糟坊等大小糟坊近十家。其中,以洪儀泰糟坊最為有名,它就是現在的安徽運漕酒廠前身。洪儀泰糟坊,東家名洪品三,是一位地道的徽商。洪家在運漕開有糟坊、醬坊、糕點坊、茶葉店、雜貨店等數處,此外,在蕪湖、巢湖以及他的家鄉都開有他的商號。就運漕的洪儀泰糟坊而言,有七進的店鋪和廠房,倉庫20多間,雇工近百人。僅雇工早上吃早飯就得用去幾大囤鍋巴,足見當時洪家糟坊規模宏大之一斑了。洪家糟坊以釀造的“五加皮”、“大麥燒”兩種酒聞名遐迩。“五加皮”采用上好的中藥五加皮精制而成,此酒祛風治痛,強筋健骨。“大麥燒”精選優質大麥,以清澈的漕河水精心釀造,此酒窖香濃郁,入口綿甜,回味悠長。
洪品三做生意講求質量和聲譽。“以質量求生存、靠聲譽拓市場”是他經商之道。以洪儀泰醬坊為例:洪儀泰醬坊釀造的醬、醋,一是嚴把用料關。從不攙假和以次充好,釀出的醬油色沉、汁厚、香濃、味鮮,搖晃醬瓶,但見濃濃醬汁久掛瓶壁不落。二是嚴把釀造時間關。其作坊備有數百口大缸都是用來釀制、封存醬、醋的,不到釀造時間的醬、醋不出廠,不出售。洪儀泰糕點坊更是別具特色,以“大方片”、“萬字糕”、“大麻餅”盛名遠揚。其用料的糕粉必須用麻油浸制,置於大缸內,醞釀一定時間後方可使用。這樣制出來的糕點綿、軟、滑、爽,口感極佳。正因為洪家極講求質量,所以他生產的產品聲名遠揚,真可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了。
徽商的用人機制有其獨到之處。其用人分工明確,有外帳、內帳、頭櫃、二櫃、伙計等職位之分,以能力大小按級擢升,報酬享銀自然不同。徽商做生意還講究兩個字:“信”與“德”。如享譽盛名的王海林爆竹店,其提出的生產、經營八字訣為:“童叟無欺,真不二價”。因其產品為真品實料,從不賣二價,其商品包裝物中都放有王家特制的商標簽,客戶購其產品後,若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如,爆竹放不響),王家負責退貨、退款,包括賠償路費、運費。
王家要求員工在洽談生意時要熱情、誠信、禮貌待客,並且還要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肚量,生意未妥,只能說明自己“言語未到”。對店鋪開門、關門也有嚴格的時間規定,不搶生意。對自己的店鋪還規定每年到臘月二十三就關門,讓出黃金時間和生意給其他小商號經營,以求大小商號共存共榮。
徽商大多樂施好善,扶貧濟困。如洪儀泰糟坊每逢災年或大型民間活動,早上必置幾大鍋粥於街頭,接濟貧苦人家。對公益事業,徽商們都慷慨解囊,熱心相助。
談到古運漕,不能不說說運漕的茶館與澡堂。運漕茶館,分葷素兩大類。葷館有:五復和、蔡義興、聚仙樓等近十家;素館又有:鮑義興、順義樓、聚錢樓、慶花樓、天成樓等十幾家。葷館以五復和茶館最為有名。單各種特色鍋面就讓你聽後垂涎欲滴。什麼蝦仁鍋面、鳝魚鍋面、冬筍鍋面、芙蓉鍋面等等,讓人眼花缭亂。那正而八經的筵席,則更是十分講究,按不同檔次分為:“八大四”、“八大四加帽”、“五大八”、“八大八”等等
素館當排鮑義興茶館最有氣勢。三進的茶樓,樓上、樓下,包廂雅座,能擺出50張大桌,每天賓客盈門,熱鬧非常。晚上撤去茶桌,便又成了舞台,那袅袅絲竹,吟吟歌聲,翩翩舞姿,令人如癡如醉,樂而忘歸。如果您有興趣,現在去運漕,仍能品嘗到鮑義興茶館傳下的特色茶點:油炸米窩和清蒸米糕。置身於茶館之中,您仍能體會到古運漕茶館獨特的歷史韻味。
古運漕的茶館有點獨特,一天兩遍茶,分早茶和中茶。但古運漕的茶館不僅僅只是美食、休閒之處。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生意也”。徽商們談生意一般不在家裡或店堂談,而是放在茶館裡談。主客入得茶館來,相互恭維、寒暄幾句後,分賓主入座,不一會,那大盤小碟的美味佳肴便搬上桌來。主人頻頻勸酒,推杯換盞,酒過數巡,幾杯“大麥燒”下肚,那豪氣、義氣、膽氣、精神氣樣樣俱來,又何愁什麼生意談不成,何憂哪種買賣做不好!即使一次未談成,那也用不著著急,說明你“言語未到”,可繼續陪客上戲樓、下澡堂。
古運漕的澡堂又是多的出奇,知名的便有龍泉池、龍源池、天然池、三星池、德昌園、長東園等不下10家,各種服務一應俱全。下得澡堂,泡在浴池中,頓覺心身舒暢,那擦背、涮把的小二不停的照應著。沐完浴,半躺在長椅上,半瞇著眼,半養著神;慢慢地品著香茗,撮著茶點,聽著說唱;那捶背的、捏腳的在一旁小心地伺候著,此時主客便又打開了生意的話匣。
當然,陪客喝茶也好,伴客沐浴也罷,都是為談生意服務的。這叫吃在生意中,娛在生意中。運漕人戲稱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即:早上去茶館喝茶,晚上進澡堂沐浴。如此殷情款待,盛情相陪,真讓客商感到有卻之不恭之情,精誠所至,頑石為開。所以古運漕的茶館、澡堂都是徽商洽談生意、了解行情的主要去處。
談起了運漕,便想起了徽商;可說到了徽商,又怎能不想起運漕。至今存留下來的那古老的三條石街,河運碼頭,青磚小瓦的木樓,連綿相接的商鋪,便是徽商們曾在此叱咤風雲的歷史見證。(來源:個人門戶 作者:江雪獨釣 查看原文 實習編輯: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