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縣之北有一村莊名曰賈莊村,位於太行山東麓低山丘陵地帶,井陉盆地的唯一北出口處,古時乃晉冀兩省之商客往來必經之地,實為通衢之所。明清時期,居於此地的商賈更是不可勝數,此地也一度繁榮興盛。”這是《賈莊村村志》中的一段記述。
位於井陉礦區西北部的賈莊村,現有1500多戶、5000多口人,是礦區最大的行政村。
“賈”,古指設店售貨的坐商。據賈莊村志記載,賈莊之名的由來便與此有關。賈莊為南北古驿道的咽喉之地,向西經小作鎮、桃林坪一線至山西盂縣;向北經趙東嶺至平山孟耳莊;向東過石門經庫隆峰至井陉、獲鹿、平山三縣交匯處。於是,商販多喜於此為市。年長日久,逐漸形成以買賣為主的兩片村落,驿道東被稱為東賈村,驿道之西則為西賈村,明萬歷年間兩村合並為賈莊村。
據記載,北宋末期便有了賈莊,且已是商賈重地,距今已有800多年。村中的老人們聽父輩講述,清朝鹹豐年間賈莊村老街上的商業字號就有近30家,在周邊村莊都是赫赫有名的店鋪,比如“廣益號”、“合成號”、“致中堂”等。到了清末民初,賈莊村的工商業字號達到60多家。其他像染坊、缸房(做酒、醋)、皮房(制作皮貨)、小爐匠等小手工及作坊十多家,從事牙行(牲口市)、貨郎擔(經營雜貨)、山貨、糧食等的小攤販近百家,經營者大多來自武安、平定、獲鹿、平山等地。當時,一些個體商號、作坊、小販聯合起來選派代表推選出會首,成立了賈莊會館,由會首主持會館的聚會及大的集體行動,聯合各行各業相互幫襯扶助,避免欺行霸市等行為。而且會館的規章完善,逐漸形成了五日一集(逢農歷一、六為集日),賈莊集市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在周邊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