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中華文明

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中華文明

日期:2016/12/14 10:54:22      編輯:古代建築

  說起中華文明,我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歷史典籍、文章詩詞和書法繪畫,為什麼?這些都是出自歷代士大夫之手,並且為廣大國人熟知的國之重寶,是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精神命脈,在這些藝術作品身上,往往寄托著我們的各種情感。比如《富春山居圖》維系著團圓的情結,《歸去來兮辭》寄托著內心的高潔。但是,有多少人能想到,數千年來,出自技工匠師之手的中華古典建築卻在風風雨雨中,延續著屹立挺拔的中國質素。

  近日,一則名為《古建築為何常遭“保護性破壞”》的文章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文章指出,在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中,對文化遺產超載開發或錯位開發就是保護性破壞。比如盲目清理文物建築周邊環境,文物歷史環境氛圍喪失殆盡;比如周圍建築風格與古建築嚴重不協調,破壞了古建築獨特空間環境;比如追求“整飾一新”,甚至“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破壞了歷史信息,損害了文物完整性和真實性。凡此種種,正在將原本已經岌岌可危的中華古建築體系推向消亡的深淵。

  中國的建築藝術源遠流長。在結構形式上,由於采用木構架結構,所以產生了諸如“牆倒屋不塌”等諸多奇妙的現象。建築雕飾的內容十分豐富,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等無所不包。中國古建築還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包含著五行、五方、五色,並與春夏秋冬四季流變相聯系。在建築與環境的和諧上,中國古代建築講究“堪輿”之學,特別是其中對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要求十分苛刻,這也在客觀上,為保存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創造了條件。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這是有道理的,中國人偏於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和理想的寄托。比如在皇家建築中廣泛運用的龍鳳雕刻,以及民居上“福、祿、壽、喜”等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中國古建築無處不體現著中華文明獨有的個性和魅力,這就是保護中國傳統建築意義之所在。

  三年前,中國商務部曾援引俄羅斯媒體的報道,稱根據專家對歷史文化古跡的調查,在中國有4.4萬古建築被拆毀,還有1萬座古建築屬於危房。被拆毀的房屋很多屬於保護性建築。很多古建築被拆毀的原因是為建路“讓道”。說到底,這是中華文明在為某些地方官員的政績讓路,在為所謂的地方經濟增長讓路。在某些官員看來,花大錢修葺一座古廟遠不如開辟一條高速公路來的實在。再有的官員,嫌古建築修起來太費錢費力,索性拆掉,用鋼筋混凝土重建一座。這樣看著是漂亮了,可是,老祖宗傳了上千年的東西,也因此損失殆盡。

  正是因為有四合院和弄堂,北京上海才稱之為北京上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城市才會有獨立的靈魂,才會有自己的名片和形象。很難想象,一座到處充斥著簡單的克隆和拙劣的模仿的城市會創造出持久的輝煌和燦爛的文明。請不要等到我們把古建築拆盡的那一天,才對我們的孩子講述中國的建築文明,因為誰也不會對自己無法觸及的事物產生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回憶,到那時,中華文明的根就真的斷了。

   (來源:中國文明網  作者:劉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