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壇古村:失落在天坑之畔的遺珠
日期:2016/12/16 18:17:47   編輯:古代建築一個是鬼斧神工,一個是百載芳華。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它,若說有奇緣,如何深閨空自訝?一個古巷幽深,一個乾坤倒掛。一個是千般景,一個是萬貫家。想洞中能有多少水珠兒,怎經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一曲戲說《枉凝眉》,訴起了本文的端由,卻道不盡北壇古村與天坑的糾葛及造化。
袁州區洪塘鎮北壇古村,這枚被上蒼失落在天坑之畔的遺珠,獨然存乎俗世間二百余載。然則遷延數代,青山仍歷歷,古洞亦悠悠,當年先人的“豪宅”庶幾面臨著傾圮毀拆之虞。後世裔孫的繁衍與先人遺惠的榮耀,交織成了古村興廢存亡的發展命題。
精美的磚雕
驚人發現,本報首倡古村之旅
邂逅北壇古村,始於本報2月28日組織的“贛西發現古村之旅”。
當天清晨出發時便陰雨纏綿,車行過洪塘井江,山勢愈發險峭,雨也越下越烈。大家下得車來,吸上幾口久違的清新空氣,稍事整理遠離鬧市喧囂的繁雜心緒,陡然發現即便是煙雨迷朦的古村和天坑,仍處處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雨中的北壇,群峰環峙,霧鎖天坑,古宅錯落,溪流潺潺。這樣一幅只合在遠古時代歸隱山林的畫卷,如今卻仍在北壇村日復一日地上演著,令人慨歎萬千。
北壇古村的房子大致沿著一道東西向的緩坡山梁依勢而建。從地勢偏高的村東開始,古宅面南背北,錯落有致。順著流經古村中心地帶的小溪緩步前行,沿途可見高高的騎瓦封火牆直刺藍天,帶有濃郁的明清風格。記者留意到一面山牆上還鑲嵌有“麒麟送子”的磚雕。在古時,麒麟往往是作為瑞獸的形象出現的,只見磚雕中的麒麟搖頭擺尾,呼之欲出,做工精美異常。
北壇的古宅以兩進四廂式廳房居多,中間天井當院,水磨青磚鋪地,廳堂內的陳設則略顯簡樸,有些則干脆空徒四壁,不知是後人佚失還是別的什麼緣故。多數古宅在屋檐下的外牆上書寫了毛主席語錄,如有一則選的是《論持久戰》中的一段:“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觀後耐人尋味。
在眾多古宅中,有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宅第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宅門首題額四個石刻大字“璧合珠聯”,不知取之何意。登上高高的階石,跨過門樓之後,記者眼前一亮,盡管也是兩進四廂,但其東南西北四個廂房圍著一個碩大的天井四合院,天井足有20平米見方。這種格局明顯帶有北派的建築風格,為何主人獨獨用這種格局有別於其他宅院呢?一百多年過去了,過往的一切皆湮沒在荒村故井當中,留給後人獨自回味。
這棟宅子的後人易老漢,見記者一行又是拍照,又是駐足觀摩,顯得對古村頗感興趣,便熱心地給記者義務當起了導游。在他的指引下,一座座隱在巷陌深處的古宅露出了久違的尊容。
村人呼之為“橫屋裡”的老宅,是整個北壇古村的異類。按自古以來的風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造房起屋均以坐北朝南為正,這棟橫屋則“反其道而行”,坐西朝東,橫亘在兩座古宅之間。同行有人戲曰:俗語雲“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是不是主人造橫屋取發“橫財”之意?眾皆笑倒。經詳詢老宅的後人,始知真正的原因是,當該宅主人發家時,在本地已算晚的了,阖村幾無可選之地,惟該地雖有空卻失之於狹長,思之再三,只好退而求其次,讓宅子坐西向東了。
與其他古宅的獨門獨院、規模甚小相比,被村人稱作“大夫第”的宅院則氣派得多。這座煌煌大院依著村中的小溪而建,出門則有石拱橋相聯,門樓上的“大夫第”匾額卻不知何故已被悉數鏟去,殊為可惜。這座古宅的近況已經很糟了,因為失之修繕,有許多廂房近於傾圮,一些已經坍塌的廂房則被古宅的後人廢舊布新,在原有的地基上蓋起了三層小樓。大宅的中堂之後,有一題為“浣花溪”的地方,似乎是當年將屋外的小溪巧妙引入後,供下人浣紗洗布的所在。後廳的牆壁上仍存有以八仙過海、歲寒四友等為題材的石雕,如今卻被改作了廚房,四周及房頂為煙火熏烤得焦黑,歷史在此已是模糊一片。
在“大夫第”的後面,尚存有一棟三層磚石木結構的私塾(村人稱之為新學堂,與此對應當有老學堂,卻無法找尋),這在整個村落中是比較罕見的。沿著房子的西側有一道石梯直通第三層的騎樓,在那個年代要建造這樣的三層構架,確實不簡單。站在私塾的三樓,憑欄眺望,則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那泓繞村半匝的小溪從此處不遠的一個石洞汩汩流出,據說不管多旱的天氣都不會干涸,還有傳說,如果村人逢喜事做酒席,缺盛裝物事,只要在洞口燒道神符,馬上就有碗筷從洞中漂出,而且百求百驗,頗為神奇。
駐足溪畔,但見溪中青荇搖曳,婀娜多姿,諸如水芹菜之類時鮮野蔬綠汪汪、肥嫩嫩,老亻表采而食之,視為山珍。凝眸遠近,清澈見底的溪水倒映著兩側粉牆黛瓦的民居和浣衣女的麗影,此情此景,焉有不使人遽生“今夕何夕”之歎?
狀元之後,以經商行旅傳家
北壇古村先輩後裔均為易氏,其宗族向以“重桂堂”自稱,為唐時江西第二個狀元袁州人易重的子孫。發家之後的易氏豪族,大多在外地買田收租,平時經商行旅皆在外地,遠涉湘、鄂等地的通都大邑,據說民國時期武漢就不乏開辦錢莊、油行和布行的北壇籍巨賈。清代中晚期,北壇易氏當屬洪塘井江一帶顯赫一時的大族。雖經近百年戰亂人患,族道式微,但從現有的古建築的遺存之中,仍可推想北壇古村當年的繁華盛景。
據村民易多生講,北壇人在外經商發家後,往往都會在老家起一幢大宅。項羽亦曾有雲,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北壇商賈賺得了萬貫身家,“買田起屋”自當不在話下。因此,自清順治初年以來,村內先後建有四十八幢古宅,可惜保留至今的還不過半數。在這些碩果僅存的老房子中,其主人頗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易修和了。
那還是清末民初之際,當時易修和在宜春西門和北門各開了一家油行,雖說生意不甚景氣,還算衣食無憂。這天,易修和在如廁時偶然聽說有人收到一封電報,講政府當局要大批采購茶油以資軍需。經商嗅覺敏銳的他立馬和全城的油商約定,以時價盤下他們的庫存,因為茶油滯銷,為此惶惑無計的油商們滿口答應下來。未料,不出多日,從南昌就來了買油的客人,而且有多少要多少。這下宜春的油商大跌眼鏡,卻因為有約在先,不得不眼睜睜看著易修和將茶油高價賣給南昌客,狠狠地發了一筆橫財。據說易修和用這筆錢除蓋了一幢氣派的大屋外,所余還置了大量田產,一夜之間成為大戶,至今村人都在津津樂道其當年發跡的舊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荷鋤歸田,牧笛悠揚。如今的北壇雖已不復先人們經商發家的榮耀,可那份出自天然的淡定和從容,卻是外人很難學得到的。
古村全貌
古村天坑,亟待統籌規劃
來到北壇,如果去單純感受古村的繁華往昔,久而久之亦會有不堪重負之感,那麼不妨前往村東後山的天坑,這個天然的容器,必當為你接納歷史的沉重和都市的浮躁,還你一片明淨、純朗的心空。
沿著北壇村後的一條羊腸小徑,向東南方向登上半山腰,復折向西攀爬五十米,即來到天坑坑口。北壇天坑為直徑約百米,周長約300多米的巨大坑,深40余米,略似圓形。撫巖向下張望,如臨懸崖,如探危壁,但見坑底草木葳蕤,霧氣蒸騰,在大自然的造化神工面前,人類只能慨歎自身力量的渺小了。
沿著天坑西北邊緣的一條陡峭山路下至天坑底部東側,可以發現有一巨大的溶洞,當地村民稱之為“內洞”,洞中流出一條小溪,常年清泉長流,是豐頂山上流下來的地下暗河;村民都說,從該洞進入一直往東北而去,可通至豐頂山腹部的莊溪古洞。此外,在天坑和內洞的西南側,又有一洞,村民稱之為“外洞”,“內洞”的小溪流從這裡流出。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壇村在外洞口修了水泥壩攔水發電,如今小電站雖已廢棄,但堤壩依然完好。
北壇天坑坑底平坦,植被茂盛,加之“內洞”冷泉長流,常年氣溫都在18℃上下,冬暖夏涼,最冷的寒冬無冰,下雪即化;夏秋不熱,下到坑底即覺寒氣逼人。洞內有天然形成的大片鐘乳石梯田,而有的鐘乳石則集天地之靈氣,發育得酷肖動物形象,各種造型稱得上是美輪美奂,充滿了詩情畫意。此外,洞中還有若干深水潭,當地青壯年膽量大的,常進洞通宵垂釣,據說每次有兩三斤小魚的收獲,且魚的味道十分鮮美。
北壇天坑,史志上亦稱“北壇古洞”。因北壇地處豐頂山西南麓,所以北壇古洞和豐頂山腹心地段的莊溪古洞,還有萬載縣的竹山洞,袁州區三陽鎮的酌江洞,都屬於豐頂山溶洞群。在已發現的華東地區蘇浙贛各省諸多的溶洞內,尚未發現這種天坑溶洞;但在貴州喀斯特溶洞群裡,天坑溶洞頗多,專家們又稱之為“漏斗溶洞”。
在2001年之前,提及天坑這個詞匯,通常特指重慶奉節縣的小寨天坑。2005年後,“天坑”這個由中國人定義的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並開始使用“tiankeng”通行國際。現在已經過專家確認,世界上2/3的天坑分布在中國。盡管天坑在中國不算稀罕事,但古村落相對保持完好並具一定規模,去村不遠坐擁自然奇觀的天坑,像這樣二者合一的地方,即便站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角度來看,亦不多見。
如果當地有關部門能把此洞的保護開發列入議程,在安排旅游線路時,將此景區與豐頂山莊溪洞、三陽酌江洞、萬載竹山洞連為一體,則可形成宜春溶洞群兩日探險游或三日游的線路,對拉動當地的旅游產業將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是一枚遺珠,就注定有重放光華的那天;是一種淵薮,就注定有來世相見的企盼。但願北壇古村傳之於世的先人惠存,北壇天坑造化萬年的自然遺產,能等到重放光華的那天,則先人為之幸甚,贛西為之幸甚,文化為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