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灘古鎮即將“涅磐重生”
日期:2016/12/16 18:44:02   編輯:古代建築龔灘古鎮是重慶市第一歷史文化名鎮,位於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阿蓬江與烏江交匯處的鳳凰山麓,是烏江連接重慶的黃金口岸。據史料記載,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山洪暴發,垮塌的巖石填塞烏江而成灘,上下過往船只不能通行,逐漸形成古鎮,因當年這裡的居民龔姓眾多,故名龔灘。
從1700余年的風雨蒼桑中走來的龔灘古鎮,建築格調獨具魅力,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展示出璀璨奪目的歷史畫卷。兩公裡長的青幽如玉的石板街,起伏不平,蜿蜓崎岖,盤亘在烏江東岸,懸空托起氣勢恢弘的土家吊腳樓群,國畫大師吳冠中寫道:“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著名國畫《老街》便誕生於此。
古鎮上,民居依山傍水,幽雅別致,用杉木長柱或硬雜木將屋架托起,成為全部為木結構的吊腳樓。樓房或鑿石為基,或壘石為礎,長長的柱頭或撐亂石,或繞古樹,高低錯落。吊腳樓柱間板壁可開門,可成窗,臨江一面的萬字格花窗更是獨具匠心,花樣百出,既可觀景,又可晾曬納涼。古色古香的冉家院子、大業鹽號、三教寺、川主廟、楊家行等古建築如藝術群雕,被譽為古建築史上的珍品。
在旅游開發中,龔灘古鎮以豐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讓國內外游客及文物專家贊不絕口。已先後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3億元,成為酉陽的旅游經濟強鎮和重慶市最熱的自駕車旅游目的地,是酉陽旅游一張走出重慶、走向世界的名片。
但烏江彭水電站的修建,注定著她拆遷、淹沒的命運!2007年5月,古鎮在人們惋惜的目光中,全部進行了搬遷。為保留這張走向世界的文物旅游名片,讓古鎮在復建工程中重生。重慶市為古鎮確立了搬遷復建要“更具有歷史文化內涵、更具有古韻、更能讓人流連忘返”和達到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目標,使搬遷後的古鎮環境更優美,功能更完善。同時把龔灘至萬木鄉之間近百公裡的烏江百裡山水畫廊,作為“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和打造的“四大旅游精品”進行規劃。
酉陽也積極行動了起來,迅速以烏江畫廊為主軸,以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為紐帶,以土家文化為靈魂,以土家吊腳樓、四合院建築風格為基調,專門聘請浙江古建築研究設計院就古鎮搬遷復建方案進行設計。在古鎮復建地址的選擇上,酉陽將新古鎮復建在地形、地貌上與龔灘古鎮非常相似,距古鎮約1.5公裡處的小銀灘。在民居建築上,搬遷復建後的鄰裡關系都不變。古鎮上所有的文物景點,都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將拆下的每一件文物歸類編碼登記後,運到小銀灘進行原樣復建。
同時,酉陽把旅游業作為古鎮搬遷復建後的第一經濟來定位。鼓勵老百姓穿戴明清服飾,形成明清一條街,積極開展特色經營接待項目,從事旅游接待,開發旅游商品。圍繞市場開發“古鎮游、畫廊游、生態游、鄉村游、農家樂”等特色旅游產品,將搬遷的文物景點設計旅游項目,設置民俗表演,打造庫區水上游樂旅游線路,建設旅游商品一條街。
為使古鎮在搬遷復建中“涅磐重生”,酉陽還將積極開發千裡烏江、百裡畫廊自然景觀,打造阿蓬江原始大峽谷,做好水上、水下、水邊三篇文章。突出艱苦磨練、農家休閒、科考探險等體驗旅游項目。傳承融景觀性、功能性為一體的“老街——龔灘”,讓游客體驗到大自然、原生態、活文化、真生活,實現古鎮觀光、休閒、度假、娛樂、體驗的旅游功能定位。努力將龔灘古鎮打造成重慶最重要的休閒旅游目的地和渝東南游客集散中心,並與鳳凰、張家寨、遵義一起形成全國著名的旅游精品和環線。
由此,隨著復建工程的不斷推進,今年春節前,古鎮已有20余戶居民搬到“新古鎮”居住。“五一”黃金周期間,新“古鎮”將全面恢復旅游功能,向游人開放。因此,一個保留古鎮風韻的新古鎮,將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她依然是“烏江畫廊的一張名片,古鎮風情的一朵奇葩,體驗旅游的一大品牌,土家文化的一處搖籃”。
特約通訊員邱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