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保護為何拼不過推土機
日期:2016/12/14 10:54:22   編輯:古代建築溫江桦(河南商報評論員)
一則鄭州“保吉寨的寨門、寨牆可能要被拆”的報道,引發鄭州市民的擔憂。文物部門出面澄清,寨門、寨牆不可能被拆。保吉寨的寨門、寨牆免遭被拆的厄運。可是對於鄭州市其他一些富有時代痕跡的建築而言,不少就沒那麼幸運了。2011年,鄭州市政府公布32處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4年多過去,5處建築已被拆除,還有一處被嚴重損毀。(詳見今日《河南商報》A04版)
列入了保護名錄,還是被拆了,看來,所謂的“護身符”也不好使。不過,對於這樣的情形,很多市民估計已經見怪不怪了吧。老建築保護口號喊得非常響亮,現實當中呢,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在“保護性拆除”的幌子下,推土機毫無顧忌地隆隆前行。老建築保護為什麼拼不過推土機?
問題並不難回答。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老建築保護之所以挺不起腰桿,關鍵還是“唯GDP”的觀念作祟。保護老建築,花費非常大,產出對某些官員來說,卻是非常小的:既沒有顯著的政績,也沒有切實的經濟利益。在某些極端案例中,老建築保護甚至被視為經濟發展的“攔路虎”。一些保護老建築即將被拆,被媒體廣泛報道,輿論口誅筆伐之下,仍然難逃厄運,已經說明了一切。
也就是說,文保部門即便想保護,有時候也是“有心無力”。有人說,環保部門、文保部門是一對兒軟弱的“難兄難弟”。原因就是,兩者受制於地方政府的唯經濟發展觀,執起法來處處掣肘。現在,新環保法嚴厲了起來,文物保護法依然蒼白。比如,毀壞文物造成嚴重後果的,最高處50萬元的罰款。對開發商來說,50萬元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能不能保護好老建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全在當地政府的一念之間:重視了,就會好些;不重視,老建築就會不斷凋零。目前,文化遺產的“生存紅線”在日益迫近,中央對城鎮建設的一個要求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果老建築沒有了,還怎麼讓人記得住鄉愁?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