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新縣丁李灣 豫南古民居興衰七百年
日期:2016/12/14 12:03:18   編輯:古代建築古民居
輝煌的莊園孕育出耕讀文化
乾隆初年,丁李灣達到全盛時期。灣裡房子達到十三排,600多間,整體建築長700余米,寬50余米,人口多達一千余人。
在莊稼人的心中,要過好日子,一要蓋好房子,二要種好莊稼。靠天吃飯的農民,對自然的敬畏大都表現在對風水的重視上。丁李灣興盛前,就有“蓮花地”之說:“蓮花芯”是埋葬著先祖的山頭,四周隆起的五座山,山脊綿延,酷似初展的“蓮花瓣”。為了滋養這寓意吉祥的“蓮花”,也為生產生活用水需要,清朝初期,村民就在灣前修建了蓮塘,其中養魚蓄水。
當年修塘運水,銀錢就在桌面上擺放著,南來北往、趕集上店的客人,只要幫忙擔一挑土,就付給相應的工錢。因為來挑土的人很多,蓮塘很快建成,還形成了一座土墩,形狀像一個帶把的印章,取名“印墩”。人們在印墩上建造了社神廟,祈求風調雨順。隨著村莊一起興盛的,是植根於土地的耕讀文化。
丁李灣重視祭祀文化,每逢清明、冬至,都要在祠堂舉辦祭祖活動。李姓祖先常教導後輩,要靠“一耕二讀”發家,根據需要騰出房子開辦學館。
貫穿丁李灣的小河,與神留橋小河的交匯處,有一座紅石頭搭建的小橋。小橋上的亭閣,是丁李灣好讀詩書的人群以文會友的地方,被稱為“活水軒”,取名自“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讓後輩識字,村裡的長輩們出資將活水軒改建為私塾學館,針對村裡所有學齡兒童開放。
學館建成後,常有人在此挑燈夜讀。至此,明月清風,常有小橋流水、琅琅書聲相伴。
間出生的李珊,飽讀詩書,對醫藥、風水都精通,唯獨不願參與科舉。族中長輩商議為其捐資買官,被他斷然拒絕:“非吾所好也!”
鹹豐丙辰年,這裡遭遇特大災荒,李珊開倉振濟,並施醫藥,得救者無數。他對八個兒子、四個女兒的學業要求非常嚴格,請最好的老師執教,親自督導他們學習。他曾對子女說:“讀書是為明理,不專為科舉也!”
距丁李灣十五裡外的龍潭山有個龍潭寨,這是李珊在鹹豐同治年間修的。當年社會秩序混亂,李珊組織勇士在龍潭寨守衛家園,並捐出口糧供入寨難民食用。
“新縣城一圈,不如丁李灣一灣”。這是流傳在丁李灣周邊的一句老話。在保一方平安,守一方財富的基礎上,村民發展了多種娛樂項目:鑼鼓、唢吶、大鼓書、評詞、皮影、花燈、旱船……
丁李灣東側,有座兩層繡樓,一層為男子敲鑼打鼓之處,二層是婦女刺繡的地方。封建社會女子不便出門,就常在樓上隔著窗戶,看50米外戲樓上演的花鼓戲。
如今,繡樓仍在,只是戲樓已被拆除,也不再有當年的閨閣女子,小心翼翼地瞅著村裡的小伙是怎樣拉弓射中八卦圖,取得戲樓使用權的,也沒有女子滿心歡喜地聆聽著那些慷慨激昂的《楊家將》、《岳飛傳》在天空久久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