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清明”新氣象

古鎮“清明”新氣象

日期:2016/12/16 18:17:36      編輯:古代建築
商家生意“火”

  天還沒亮,上裡古鎮村民張其瓊起了個大早,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
  “媽,今天要做多少米糕呢?”兒媳端著一個大蒸籠從屋外走進廚房。
  “今天過節,人多,估計要400個才夠。”挽起袖子,張其瓊開始燒水、和面……
  早上8點,先做好的玉米糕,熱氣騰騰的出籠了,“准時”擺在古鎮上張其瓊經營的小食店裡。
  “多少錢一個啊?”
  “五角。”
  “我要兩個。”“我要五個。”不一會兒,張其瓊身邊圍攏了食客。
  4月4日,“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古鎮裡的商家們都像張其瓊一樣,一早便開始忙碌,大家都不想錯過“旅游商機”。
  60歲的張其瓊更沒想到自己做了30多年的米糕,能成為游客們的喜愛。“還有好多外地游客吃了覺得好吃,又買了幾大包帶回去。”自從上裡古鎮搞旅游開發,張其瓊的米糕店也沾了“旅游”的光。
  “平時每天只能賣幾十元,節假日期間幾天就能賣到上千元。”張其瓊說,古鎮未開發前,米糕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是鎮上趕集的日子,能賣到一兩百元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古鎮成了旅游地,遇到節假日,生意好的不得了。
  為吸引游客,張其瓊對傳統的米糕做了些“改良”,在米糕原料中加入了一些玉米,米糕變成了金黃色。“這樣既提高了米糕的營養,又讓米糕更有賣相。”如今,張其瓊也有了自己的“旅游生意經”。
  除了米糕,張其瓊的小食店又兼營面食、中餐,晚上還賣燒烤。“4月3日晚上,古鎮就有游客提前入住,我們店燒烤都賣了500元。”張其瓊的女兒給記者介紹的時候,手裡的活依然沒有停下,在菜板上剁著豬肉,准備晚上的燒烤原料。
  多元化的經營,才更利於小食店的發展。古鎮的旅游為張其瓊一家帶來了紅火的生意。
  古鎮旅游的“高人氣”吸引的不止是外地游客,一批外地商販也“看上了”古鎮。在古鎮租下門面,做起了生意。
  孫勝群在古鎮租了兩間門面,經營玉器。他的家鄉在“中國玉雕之鄉”河南省南陽市。從2004年到雅安做生意,到現在已有五個年頭。
  古鎮街上,“尹記糕點店”門口圍著一大群游客。“來五盒牛皮糖。”“三盒龍須酥。”堆得高高的一堆糕點一會兒就銷售一空。店旁,一位戴著白色“高帽子”的師傅挽起袖子,戴著口罩,現場制作起糕點來。
  制作糕點的師傅正是這家店的老板揚州人尹佛喜,尹佛喜的妻子是雅安人,三年前到四川做了“上門女婿”。看中了上裡古鎮的旅游商機,尹佛喜和妻子在古鎮經營起了糕點店。
  如今,“尹記糕點店”在上裡已相繼開了幾家分店,“回頭客”也特別多。
  
  游客人數“多”
  
  黃發藍眼的漂亮女孩琳達來自美國,在翻譯小史的帶領下,每到一處商鋪,琳達都顯現出特別濃厚的購物興趣。
  紅軍火柴盒、檀香木手镯、竹編花籃……短短一小時,琳達的旅行袋裡已裝了滿滿一包。
  問及琳達對上裡的感受,她一口氣從嘴裡冒出三個“beautiful”。
  琳達告訴記者,雅安她已來過兩次,但上裡古鎮她是第一次來。上裡的古鎮、古橋、古樹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用山清水秀來形容雅安這座城市。
  “上裡,我還會帶朋友再來。”琳達用並不熟練的中文一字一句的說道,說完,轉身走進一家擔擔面館。
  早在春節期間,廣州人陳述濤就聽朋友介紹說,雅安的上裡古鎮風景秀美、優雅古樸,於是一個人從廣州坐飛機趕到成都,再租車自駕到上裡游覽。
  “這裡古樸的建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原生態食品,都深深吸引著我。”雖然此次的上裡之行,陳述濤“單槍匹馬”,但雅安的景色,他都用隨身帶的DV記錄下來。
  韓家大院、雙節孝牌坊、白馬泉……上裡諸多優美並富有特色的景觀景點,讓幸成依、幸成明、幸成華三兄弟贊不絕口,他們是自駕車從宜賓專程過來游玩的。
  “清明”三天小長假,他們打算都在雅安度過,接下來的兩天,他們計劃到碧峰峽、周公山溫泉玩玩。
  “幾個月不見,上裡古鎮變得更規范、更漂亮了。”去年“十一”來過上裡的翟明軍,望著古鎮街上如織的人潮說。
  上裡優美的風光吸引了許多像翟明軍這樣的“回頭客”,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外地游客都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來到上裡。
  據統計,“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上裡古鎮接待游客達15000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人次左右。
  
  祭拜活動“新”
  
  除了放河燈、茶馬互市巡游等傳統清明節的活動外,今年在上裡古鎮韓家大院裡,“韓氏家族清明祭祖大典”也吸引了許多游客觀看。
  祭祀儀式、九大碗、腰鼓表演,祭祖大典更像是尋親聯誼活動。
  此次祭祖大典是由上裡古鎮韓氏家族後人自發組織的祭祀活動。韓家大院祠堂裡,500多名韓家後人齊聚一堂。
  86歲的韓德謙是韓家第十一代傳人,祭祖大典上,韓德謙宣讀了韓家家規。“敦孝弟以重人倫,尚節儉以惜財用……”祭祖活動以韓家人獨有的方式進行著。在游客們眼裡,這種新奇的清明節祭祖方式,烘托了上裡古鎮的文化氣息。
  “我是‘德’字輩。按照輩份,得喊我老輩子!”通過溝通聯誼,問清了彼此的家族源流,韓姓族人在這次祭祖活動裡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一桌桌豐盛的鄉村壩壩宴席擺開來,一片片歡笑寫在游客臉上。
  “宴席坐了近100桌……臘肉、大米、柴火,都是大家自發捐的。”韓家人說,這樣大規模的家族祭祖活動在上裡古鎮還是頭一回。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家族集體祭祖活動,在清明這天也喚醒了我們對祖先的‘感恩記憶’。”看完祭祖大典樂山游客王明東感歎道。
  記者 舒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