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中國宮殿建築之美(上)

中國宮殿建築之美(上)

日期:2016/12/14 10:53:23      編輯:古代建築

劉敦桢先生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組群建築的藝術處理。其中包括總體布局和規劃,建築的高低起伏的變化。大組群的建築形象,猶如一幅中國的手卷畫。

第二,單體建築的藝術加工。對單體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的藝術加工,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與藝術的統一。

第三,建築的室內裝修。建築的室內裝修作為建築整體的一部分,或奢侈繁細,或質樸簡潔,亦成為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建築的色彩。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體現於牆體、屋面、柱、門窗,以及最能反映古代建築色彩特點的建築彩畫。

談中國宮殿建築之美,其內容不外乎以上四方面。我們今天選擇紫禁城作為范例來講,原因是: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它集歷代宮殿建築之大成,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范;紫禁城還是中國古代皇宮的唯一完整實例。

紫禁城建築布局

 (一)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位置

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門4,600米,北至鐘樓北側城牆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牆),構成了近8公裡的南北中軸線。南半部從紫禁城的正南門午門向南經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千步廊、大明門(清代名大清門),至內城正南門--正陽門,形成了一條長1,500米的天街。沿著南部軸線的兩側,在宮城南分別設置了祭祖的太廟和祭五谷的社稷壇。在天安門外千步廊兩側,設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紫禁城中軸線建築剖面示意圖

(二)紫禁城的布局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面各開一門,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總體布局以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根據朝政活動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宮殿建築外朝、內廷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朝廷處理政務的地方,建築氣勢雄偉,體量宏大。外朝區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周圍廊庑、門、閣、樓等合成寬廣開闊的庭院,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三大殿區的東邊設文華殿,西設武英殿,橫向排列。

內廷區域以皇帝、皇後居住的乾清、坤寧宮為中心,妃嫔居住的東西六宮,皇子居住的乾東、西五所,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形成多座院落的組合。另有花園、戲台、藏書樓等文化娛樂、宗教活動等設施。內廷建築布局嚴謹、封閉,建築形式多樣,裝飾華麗,體現了皇家建築的豪華而規整的風格。

 

 

紫禁城外朝、內廷分布示意圖

(三)禮在紫禁城建築中的體現

禮是人們一切行為的規范,歷代帝王均尊崇禮教。禮在建築中的體現就是建築的等級制度。

都城的規劃中最重要的是選擇中的方位。禮認為中為最尊貴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呂氏春秋·慎勢篇》言“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周禮》言“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擇中立宮就成為歷代帝王規劃都城時所遵循的原則。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三朝為外朝、治朝、燕朝;五門為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紫禁城與“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也有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之說)。

《周禮》有“前朝後寢”、“六宮六寢”的記載。與此相應,紫禁城劃分為外朝、內廷兩大部分,內廷有東西六宮。

《周禮》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的記載,“國”指國都,“辨方”即以君面南臣面北為禮。紫禁城裡前三殿、後三宮以及各宮院的主體建築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單體建築也同樣受禮的制約和影響。三大殿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築,大致分為九個等級:

第一等  太和殿

第二等  保和殿、太和門

第三等  中和殿

第四等  三大殿庭院四角設置的祟樓

第五等  體仁閣、弘義閣

第六等  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式大門

第七等  三大殿庭院中的太和殿南庑,保和殿東西庑,中左、右門相鄰的小廂房

第八等  體仁閣、弘義閣南值房

第九等  左、右翼門

下面解析前朝這組等級嚴整的宮廷建築:

1.太和殿

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成保存至今已有310年。太和殿作為中國宮殿建築的代表,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形制、裝飾與陳設等級最高的殿宇。太和殿在明清時期是皇帝舉行大朝會的場所,“每歲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國家有大慶典,則御殿受賀”,皇帝登極、命將出師也多在此殿舉行。

 

太和殿

太和殿是“九五之尊”的大殿,其形制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均采用最高等級的做法。面闊九間,在建築高度自庭院地平到正脊上皮,高35.05米,符合“以高為貴”的說法。屋頂是重檐庑殿頂,其檐角脊飾除按照清琉璃瓦的規定,檐角走獸九件,還破格增加了“行什”的脊飾。“行什”在《清式營造則例》中稱之為猴。“行什”位於屋頂上,身有雙翼,很似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取消災免禍,用於防雷的涵義。因排行第十,故稱“行什”。真人領先,行什殿後,屬於“走九”的最高一級,是古建築屋頂的孤例。

 

太和殿脊獸

太和殿的斗栱也是明清斗栱的最高形制--溜金斗栱,在清代建築中屬一種特殊的斗栱: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跴斗栱,上檐為單翹三昂九跴斗栱。

太和殿的外檐別具特色。正面七間和背面中三間滿裝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朝會大典時,前後檐的十間大槅扇全部敞開,使殿庭之間形成既有區分又融為一體的氣氛。該殿門窗上,邊挺和抹頭的縱橫搭接處,除用榫卯結合外,並加釘銅制鎏金的角葉,角葉上镌刻雲龍,金碧輝煌,十分壯麗。它既是木材交接處的加固構件,又富有裝飾藝術,稱為金扉、金瑣窗。前檐的盡間和梢間安裝四抹菱花窗,龜背錦琉璃檻牆。

其他,如殿內藻井、坐龍天花、金龍和玺彩畫、三層漢白玉石須彌座形式的台基以及台基周圍的龍鳳紋飾望柱等等,也都是最高等級的裝飾形制。太和殿廣場御路兩側嵌有石質儀仗墩也與眾不同。

 

三大殿三台下層須彌座雙層上下枋

2.保和殿、太和門

太和門與保和殿比太和殿略低一級。保和殿采用減柱造的做法,面闊九間,殿內減柱為四間。斗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跴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跴斗栱。建築高度(從庭院地平到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比太和殿略低一級。清代殿試在這裡舉行。

太和門由於是外朝正門,形制與保和殿略同,重檐歇山頂,突出了太和殿的最高形制。《周禮·冬官·考工記》很重視門阿之制,即宮門屋脊的高度。太和門台基是單層漢白玉須彌座,高3.44米,高台上環以白石欄桿,雲龍望柱頭。門前青銅獅子一對,高4.36米,體現出朝門的氣魄。

 

太和門

3.中和殿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明初始建始時稱華蓋殿。《晉書·天文志》載:“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華蓋殿布置在奉天殿之後就是根據星辰位置而定的。明嘉靖四十一年,改華蓋殿為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定名為中和殿。

為了避免三座大殿的雷同,中和殿采取了亭式做法。根據《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輪廓,做成正方形平面,殿身縱橫各三間,這就是所謂的“明堂九室”。周圍設回廊,屋頂用四角攢尖頂,頂上安裝銅質镌花鎏金圓寶頂。四面不砌牆,滿設門窗,以利采光,以附“向明而治”之意。中和殿四面明間都裝槅扇,惟南面為了配合太和殿的需要,滿裝槅扇,但只在明間安裝簾架,以體現“明堂九室而有八牖,宮室之飾,圓者像天,方者則地也。明堂者,上圓下方”的理論。

 

中和殿

4.崇樓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講究“四隅之制”。“四隅之制”是《周禮·考工記》中高等級建築的一種作法,後為帝王之家使用。古代稱四隅為“地維”或“四維”,即“東南巽,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其理論依據是 “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系綴”。

古代建築運用四隅的形制不多見。據記載,唐代大明宮麟德殿、北宋東京汴梁宮城、宋代山西汾陰後土廟是有角樓的。現存的山東泰安岱廟、北京紫禁城有角樓。紫禁城不僅城隅有角樓,在外朝三大殿院四角的還設有祟樓,其建築形制很高。崇樓屋頂為重檐歇山式,裝修為三交六椀菱花窗,在勘查其隱蔽部位時還發現,該建築在早期為龍草和玺彩畫。

5.體仁閣、弘義閣

體仁閣、弘義閣是太和殿的兩廂,始建時稱文樓、武樓,嘉靖四十一年更名文昭閣、武成閣,清順治二年稱體仁閣、弘義閣。

該閣為青磚台基,用二十四氣望柱,御路雕飾雲紋,裝修為直棂窗,彩畫為龍草和玺(與崇樓一致)。由於它是太和殿的兩廂,在形體上與太和殿既要有主從,又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做成樓閣形式:中腰設腰檐,出平座,屋頂為單檐庑殿頂。這種做法既增加了兩閣的建築高度,又不越制,其高度達到23.8米,比太和殿低11.5米,相當於太和殿高度的68%,兩閣高度與庭院寬度之比為12%,達到了庭院寬闊,兩廂又不渺小的效果。

 

弘義閣

九種依次遞減的建築形制,不僅符合君臣、上下之禮,而且還取得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從中可見“禮”紫禁城建築總體設計思想的理論基礎。建築布局、規劃思想、裝飾藝術等因素與“禮”是形和神的關系。所謂取其形易,得其神難,建築也是這個道理。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結構

中國宮殿建築由台基、柱框與牆身、屋頂三大部分組成。

(一)台基

高度--台基的高度受到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制約。《禮記》中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宮殿建築台基最高的一處。

材料--所用材料取決於建築的等級,石為上,磚為下。

裝飾--台基的裝飾很豐富,以須彌座形式為最高等級。台基周圍的欄板望柱,其花紋、裝飾等受等級的制約。

 

乾清宮單層漢白玉石須彌座

(二)柱框與牆身

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柱梁構架貫穿中國宮殿建築的始終。木結構主體中,梁柱最重要,牆是輔助性的,起分隔室內外的作用,因此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牆倒房不塌”。梁架結構非常復雜,各時代的作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別。 

木結構梁架有三種基本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

古代建築的木構架結構我們俗稱為骨架或木骨。木構架的內容比較復雜,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有“側腳”與“生起”兩個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柱腳高出地平的做法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早期埋在土裡,柱洞下端放礎石。殷墟遺址中的台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礎石,河姆渡發掘的柱子已有管腳榫,解決了柱子的穩定。大木結點最初采用綁架結合的方法,很難嚴緊固定。采用榫卯結合的方法,逐步解決了構架的穩定問題。為了解決直榫容易脫榫的問題,運用力學原理,讓立柱向內微傾,我們稱側腳;把平放的額枋做成向屋角微翹,我們稱生起。通過側腳與生起,屋頂的荷重產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與闌額的榫卯擠壓嚴實,增加了構架的穩定性。

宋元以前建築的側腳與升起非常明顯,厚重、沉穩,更具藝術性。

 

山西五台李家莊的南禅寺大殿建於唐代建宗三年

由於柱子承受屋頂的全部荷重,所以牆壁和門窗部分可以靈活布置在兩柱之間,或為柱間的間隔物。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裝滿門窗,兩側與背面則砌牆。宮殿明間多用槅扇,每扇的邊挺與抹頭間釘著銅面葉,增加了金碧輝煌的氣氛。為了掛簾子,居住的房屋中間兩扇槅扇之外,另裝簾架,次間與梢間多做檻牆與檻窗。

牆體還有斗栱。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構件,它是柱、梁之間的一個過渡層,相當於載重汽車上的鋼板彈簧弓,將屋蓋的荷載傳遞到立柱。

 

明代神武門斗栱

斗栱的種類非常多,山西應縣遼代木塔(九層),高67.3米,全塔所用斗栱60余種。太和殿的斗栱種類也很多,如溜金斗栱、轉角斗栱、柱頭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等等。各時代斗栱的形式不同,產生的藝術效果也不同。

(三)屋頂

梁架結構的變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屋頂形式。屋頂的基本的形式有: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攢尖頂又四角、六角、八角、圓形等等。屋頂是三大部分中變化最大、最有特色的部分。

 

屋頂形式示意圖

《周禮·考工記》雲“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使屋頂排水流速快而遠,是屋頂形成圜和曲線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翼輕展的曲線美也隨之形成。

屋檐的出挑使屋頂還具有納光與遮陽的功能。北京地區的太陽高度角,夏季為76°,冬季為27°。據此設計檐的尺度,“柱高一丈,出檐三尺”;或采用柱高的1/3的慣用做法,把屋頂脊步做成42°的陡坡,而把飛檐做成19°20ˊ的緩坡,形成圜和的曲線,恰好使北房在冬至前後陽光滿室,夏至前後屋檐遮蔭。此外,牆壁和屋頂很厚,導熱系數低,使得房間冬暖夏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