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民俗學家和64座遼西古塔 指證草原絲綢之路(圖)

民俗學家和64座遼西古塔 指證草原絲綢之路(圖)

日期:2016/12/15 15:09:27      編輯:古代建築

 

 

遼西64座古塔都有王光的足跡。孫福義/攝

 

 

妙峰寺雙塔。

 

    不久前,本報報道了我省對省境內所有遼代古塔進行集中搶救修復的行動。在那次報道采訪中,記者結識了我省一位民間“高境界”的愛塔人士。她本身就像是一只放大鏡,通過她,我們可以對我省古塔的魅力和現狀有更加清晰、更加親切的認識。這也是我們為讀者講述關於她的故事的初衷所在。

    她叫王光,是位民俗學家。從2003年到2005年3年的時間裡,她探訪了60余座遼西古塔,完成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考察。 2006年,《遼西古塔尋蹤》,這一凝聚著她對遼西文化發掘與研究心血的專著出版發行。

    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評價:“矗立於遼沈大地上的古塔,尤其是遼塔,是公元10世紀前後北方契丹民族興盛及遼宋北南交匯的一個顯著的歷史和地理坐標。省內外文博界的朋友們多次議論過,要把這些塔匯編成集,但一直未能實現。王光為我們消除了這個遺憾,她的書,從環境、歷史背景,到塔的概貌和雕塑題材、文字、色彩,都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識別和記錄。沒有堅強的毅力,是很難堅持到底完成使命的。”

    走上古塔尋蹤之路

    此前,王光一直致力於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民俗學的田野調查。談到如何把研究方向對准我省這些古塔,王光講述了一件陳年往事:

    那是1985年,在興城白塔鄉一帶進行民間文學調查的她,偶然間看到了一座古塔——白塔峪塔,雖經千年風雨但仍傲然屹立。

    “那時,當地人稱之為‘九龍塔’的這座建築,在秋風中閃耀出迷人的光輝,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時至今日,王光仍對白塔峪塔贊歎不已:“塔的結構與眾不同——四面八佛四碑;塔的裝飾精美絕倫——每一座雕像都栩栩如生。”

    後來,她在調查途中,與或聳立於山巅、溝谷,或巍然屹立於城鎮、鄉間的一座座古塔相遇相識。

    “義縣八塔子塔,構造簡單樸素,但形制各異,隨著起伏的山脊,擺排得錯落有致。”

    “北鎮崇興寺雙塔,一個粗壯,一個挺拔;一個上面的雕像全是佛,一個全是觀音。”

    這些與自然風光結合得如此協調的古代建築,古塔之上那些高妙無比的造型藝術,看得她如癡如醉。

    “那時,我就暗下決心不再與這些古塔擦肩而過,而要一座一座去瞻仰它們,考查它們,結識它們。”王光說。

    她和64座遼西古塔

    時間到了2003年,臨近退休,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王光終於集中精力走上了系統考察遼西古塔之路。

    王光和幾位民間文物“發燒友”一起組成了“古塔考察團”,開始了長達3年的古塔尋訪和考察之路。

     3年間,王光尋訪到的遼西現存古塔共64座。“看塔、拍塔、研究它們,對大部分古塔最少都要踏訪兩次以上。”

    “這些矗立在遼西大地上的古塔,不僅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幅畫卷,是散落在大地上的一座座歷史博物館。”追尋遼西古塔的3年裡,王光一邊行走,一邊解讀古塔為我們保留的千年文化信息。

    “在尋訪古塔的過程中,每當與塔上千姿百態的雕像隔著千年的時光對望,我都為古人那超凡的想象和創造力而震撼。感謝古人留下了這些高塔,能讓我們隔著時間的長河,回望祖先留在彼岸的精神家園。”王光說。

    古塔傳遞的歷史信息

    遼西古塔,是記錄遼西古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林立於遼西大地上的座座寶塔,既是草原絲綢之路重要裡程的明證,又是遼代草原絲綢之路興旺時期的原始畫卷。”這是王光考察遼西古塔歸來後得出的一個結論。

    在古老的歐亞大陸上,曾有一條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名為“絲綢之路”。唐代,絲綢之路空前繁榮,並開辟了許多新線路,其中就有經過遼西通往東北亞的一條,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擔負著溝通唐朝與日本、朝鮮半島經濟文化交流的使命。

    王光說,遼建立之後,遼西成為草原絲綢之路向東北亞地區延伸的重要部分,“遼西古塔,猶如一座座指路的燈塔和一串串閃亮的珍珠,永遠銘刻著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足跡。”

    “從遼西水系與古塔特別是遼塔的分布圖,可以看到,很多古塔不僅沿著道路修建,也沿著大、小凌河修建。”她說,“大凌河畔的東平房塔、黃花灘塔都是空心塔,塔心室的券門都對著河面。這不能不讓我們想到,這些塔即使在黑夜,也能燃燈擔負航標的作用。”

    遼西的古塔,以其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雄辯地證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通過遼西的草原絲綢之路,一直連接在被譽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生命線的絲綢之路上。

    “在朝陽鳳凰山上的雲接寺塔上,我第一次發現了胡人獻寶圖,以後又在北鎮雙塔上發現了這種雕飾。與遼塔上磚雕的侏儒力士、羅漢的西方人面孔一樣,這種雕飾同樣證明,遼代的遼西地區,與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極其頻繁。”

    “遼塔上大量的歌舞場面雕飾證明,西域音樂舞蹈藝術也被傳播到遼西地區。朝陽北塔、青峰塔上的磚雕,就形象地刻畫了西域胡騰舞‘環行急蹴皆應節’、‘橫身琵琶偏頻促’的熱烈表演場面。而胡騰舞,是古代中亞細亞塔什干地區流行的舞蹈。”

    希望“發現”能被考古證實

    每一座古塔,都是那麼多姿多彩。每一座古塔,都在講述不同的故事。

    “發現”綏中妙峰寺雙塔背後的秘密,就讓王光大吃一驚:“坐落在這荒石溝盡頭的雙塔,竟是遼代天祚皇帝宣賜捨利塔!”

    妙峰寺雙塔一大一小,大塔上雕有磚銘“宣賜捨利塔”、“遼天祚皇帝”字樣。遼代建塔極多,但塔身上刻有“皇帝宣賜”字樣的卻鳳毛麟角。天祚皇帝為什麼要在這裡宣賜修塔呢?

    翻閱《遼史》,王光尋找謎底。終於,從字裡行間,她梳理出了一個可能發生過的歷史場景:

    遼乾統年間,天祚皇帝之子、被新封為燕國王的撻魯去世。其母蕭氏哀傷過度,同日過世。痛失兩位親人,悲傷之情難抑的天祚皇帝於是以皇室的規格、動用最好的工匠,宣賜修廟建塔,隆重紀念母子二人。

    “當然,以上判斷,只是我根據能找到的史籍、地方文獻中的資料,推測和聯想的。”王光說,“盼望有一天,這些推斷能夠被考古發現所證實。希望我的研究,至少能給同好古塔者以啟示。”

    ■對話

    “對得起祖先,給後人最好的交代”


    記者:從某一角度講,你這麼多年來孜孜以求地調查遼西古塔,其實是民間人士對文物保護的自覺行動。你怎麼看待古塔的研究與保護?

    王光:對古塔的研究,需要開闊的文化視野;對古塔的保護,更需要大眾自覺的參與意識。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塔,除少數在城市裡,大部分還是在荒山野外,現在是到了該花大力氣對它們進行維護的時候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各方面大量的投入。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現在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並且取得了一些進展。保護古塔,就是對得起留下這份遺產的祖先,也是對後人最好的交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