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最大最古造紙遺址”發掘續 百人工場屬於誰(圖)

“最大最古造紙遺址”發掘續 百人工場屬於誰(圖)

日期:2016/12/15 15:08:13      編輯:古代建築

 

宋代造紙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遺址內出土的紙漿原料,十分細膩,質地和顏色像肉松。

 

    經過數日連綿陰雨,鄉間小路有些泥濘。路的兩邊都是稻田,其中一大塊地方被白色塑料布圍了起來。偶有路人經不住好奇,往裡瞟兩眼,卻發現裡面盡是些冷清的磚頭、泥土和水塘。他們卻不知幾百年前,這裡曾經是怎樣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杭州市考古所日前完成了對富陽高橋鎮泗洲村一處造紙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據目前暴露的遺跡推測時間主要在南宋時期。中國科技院科技史專家潘吉星告訴記者,這是國內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工藝流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造紙遺址。

 

富陽發現:我國迄今年代最早的造紙作坊遺址(圖)

 

    翻料伙計當時得“三班倒”

    昨天下午,記者趕到這個位於鳳凰山北麓的造紙遺址,腳下踩著排列整齊的卵石,走向八百年前。

    這次考古發掘的面積約2000平方米,占遺址總面積的1/11。整個工場區以一條東西向的水渠為界,水渠以北主要為攤曬場;水渠以南有浸泡原料的漚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镬、漿灰水的灰漿池、抄紙房等。

 

    遺址的南部有一古河道,北部有條白洋溪,整個工場依水而造。這是“因為造紙需要很多水,1斤大概需要1萬斤水才行。”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唐俊傑說,當時選擇這裡作為造紙工場是有原因的。

    古時候造紙可沒像現在機械生產那麼方便,得經過很多道人工程序,據說最復雜的需要72道工序。一年中小滿之後砍竹,泡竹一百天,爛一爛後再泡石灰水。當時,石灰的價格可不便宜,工場特地開鑿了水道,在瀝水的時候把石灰分離出來再重復利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處有很多亂石堆,唐俊傑說,那是用來蒸煮原料的皮镬。亂石塊原本是堆砌成一個灶台,灶台裡面有個大鍋,大鍋上方擱置一個大桶。一個人負責生火給大鍋裡燒水,另幾個人在大桶裡翻料。從地面到大桶上方,大概有五、六米高度,身強力壯的伙計要先順著梯子爬上去,然後才能翻料。這活兒可不是隨便找人干的,這一翻就得翻上8天8夜,翻料的伙計還要適應“夜貓子”生活。

    百人規模的工場屬於誰?

    聞訊趕來考察的中國科技院科技史專家潘吉星對這個遺址發掘很是興奮,“根據遺址情況,當時用的是火牆烘干。”什麼是火牆?根據明代著作《天工開物》中記載,兩面牆中生火,伙計把抄好的紙張貼在牆外側,隔牆烘干。潘吉星說遺址中這一發掘,推翻了以前“古代造紙自然晾干”的說法。

    “根據遺址現場,這個工場應該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規模。”潘吉星說。那麼,這個擁有幾十人乃至上百人規模的工場屬於誰?

    遺址內出土遺物非常豐富,除了石磨盤、石研磨器、石臼等生產用品外,還有瓷器、銅錢和帳房先生用的石硯台等生活用品。瓷器種類繁多,有景德鎮窯青白瓷碗、鑲口瓷碗、龍泉窯粉青瓷香爐,還有建窯系黑釉盞等。雖然還粘著泥土,但仍能看出制作精良。

    飲茶、插花、掛畫,自古以來是文人雅士們的最愛。“出現在造紙工場的黑釉飲盞和包金邊的碗,顯然不是尋常百姓使用,更不可能是伙計們的。應該是官方或者半官方辦的造紙場。至於具體是誰的,還很難說。”唐俊傑說,部分瓷器底部印有“庫司”、“五”、“商”等文字,加上一條卵石鋪地、香糕磚嵌邊的考究道路,都是有利的考證。

    目前暴露的遺跡主要為南宋時期,遺址中出土的“至道二年”、“大中祥符二年”等紀年銘文磚有可能將遺址的時代上推至北宋早期。

    造紙業推動當時教育業

    自古以來,富陽的造紙業就很出名。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曾提到過。潘吉星告訴記者:“當時富陽生產的紙張韌性好,耐磨性好,還便宜,名聲在外。運銷全國各地,還遠銷歐亞。”臨安當時是全國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學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據史料記載,在這些學校之下,還有為數眾多的“鄉校、家塾、捨館、書會,每裡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

    “每20個人裡就有一個大學生,可見當時重視教育的程度。”潘吉星說,這也是造紙業發達的體現。據他介紹,宋代還曾提倡免費紙張送學生以鼓勵教育。

    南宋時期,大量的科技文化“精英”都跟著皇帝到了浙江,潘吉星說,浙江紙業當時在全國排第一位,其中尤以富陽、溫州出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