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德清莫干山上遠遠望去,從浙、閩、徽、贛異地遷徙而來的40余座古民居,正在落戶山腳下的英紅寨——白牆黛瓦,飛檐翹角,這批風格迥異且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古建築群,將在此安家落戶。
英紅,德清筏頭的古稱。古代英溪兩岸多桃樹,落英缤紛,由此得名,是南朝一代文豪沈約的故裡。如今,以“英紅”為文化內涵的英紅寨,成為一座擁有40余座古建築的別樣小城。
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一天,當德清聯合顏料有限公司老總顧水榮得知,有一位外國明清家具收藏家想轉讓其藏品時,當機立斷,以高價從許多藏家爭搶中“奪”下全部藏品。有各類家具、木刻、古字畫、瓷器、古建構件等,其中以明清家具數量和種類最為豐富,僅各類千工床、拔步床、羅漢床就有百余張。
“這批寶貝不應該藏在深閨,應該讓更多的人走近它、欣賞它。”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顧水榮斟酌再三,決定辦一個有特色、雅俗共賞的婚俗文化藝術館,讓這批民間瑰寶有一個長久的家。他帶著一幫行家裡手,在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翻山越嶺,尋覓那些破敗的老建築,異地拆遷保護,搶救回40多幢明清古民居。
“每幢古民居就是一個故事。”退休後幫助顧水榮收集、整理資料的德清博物館研究館員朱建民說,癡迷於傳統文化的顧水榮,僅收購這些老房子就花了不少精力和財力。但在顧水榮心裡,沒有什麼能比把這批古建築原汁原味地保護起來更重要。“至少比當地拆了舊房建水泥房強,那樣,老房子將永遠消失了。”
不過,這個民居古村該落戶誰家?德清縣文廣新局局長姚明星說,今年德清縣特批了一方風水寶地,讓這批古建築在筏頭安家落戶——集民俗文化展示、現代文化產業、休閒旅游度假於一體的“英紅寨”正在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