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年古村的自我救贖
日期:2016/12/16 18:46:36   編輯:古代建築人一多,堂主要為驗票愁
“王導,你一會得跟領導反映一下,剛剛進來了41名團隊游客,但只有20名游客留下了票據,究竟是什麼情況,你得跟領導反映一下。”6月15日下午3點半,一批游客剛剛從寶儉堂離開,寶儉堂的主人便跟導游說了上述那番話。按照陸巷古村落門票的管理辦法,每一個進入寶儉堂的游客要將門票留下存根,以便惠和堂的主人憑借票據從東山旅游開發公司領取到每名游客2元的利益分成。
今年年初,蘇州市出台了《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作為全國首個地市級關於保護古村落的地方性政府規章,它突破性地規定:允許以股份制形式對古村落進行保護,經營,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古村落保護。私有古宅與政府修繕的“惠和堂”統一對外開放後,“寶儉堂”、“懷古堂”等的投資者將分別按古宅大小、價值的不同等級,參與收益分成。
村民用古宅入“股”搞旅游可以稱為創舉,但圍繞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譬如,“因為上海的小黃金周使陸巷這幾天的游客劇增,但每到一處都驗票的行為確實給游客和堂主們都帶來些許不便。”
沒錢修,全民參股搞旅游
“沒錢修”是陸巷古村落在發展之初遇到的最直接的問題。
東山鎮旅游公司總經理金惠華給記者透了一個底:2002年,鎮上為修明朝宰相、文學家王鏊故居惠和堂,花了700多萬;惠和堂開放後,25元一張門票,全年收入大概在20萬左右。鎮級財政能負擔多少個惠和堂?
“誰都知道那些老祖宗留的東西是寶貝,但沒有資金,古村落旅游規劃就都是紙上談兵。”於是,從去年起開始探索以股份制的形式解決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問題。
鎮裡的設想是:村民,政府大家抱成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鎮旅游公司牽頭,村民以古建築入股,民間資本合作”的方針,將文化遺產,村民,民間投資者多方面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
“為增強說服力,我組織古宅的主人們到安徽的西遞、宏村去考察,通過分析他人的模式說服古宅主人們參與到股份制的運作形式之中來。
金惠華對這樣一個吃螃蟹的舉動很是謹慎,可喜的是真的吸引來一批響應者。不少村民願意拿出祖上的老宅踴躍入股。
股份制,實施也因無奈
村民入股村落保護,把蘇州古村落保護推到了一個嶄新的位置,這個元末明初的老村突然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雖然《東山鎮陸巷古村開發協議》是在多次研討、多方關注之下才成形的,但也是無奈之舉。”金惠華說。
“作為長遠考慮,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將老宅從村民手中買下,再由政府統一進行修復、開放和保護。但是,政府需要花費太多的資金。”金惠華坦言,當初最希望的模式是將老百姓從老宅中遷出,然後實施全方位的修復、保護。“但由於近年江南各水鄉古鎮的崛起,村民都有了商業眼光,他們看到了老宅的前景,都不肯輕易賣給政府。”
金惠華舉例,陸巷的遂高堂這兩年牆面坍塌嚴重,岌岌可危,有一個90多歲的老人住在裡面,平時沒有人照顧,只有一個侄子在上海。政府考慮到老人安全和村落保護的問題,與老人商量以50萬左右的價錢將老宅買下,讓他到設施齊全的公寓去安享晚年。但老人侄子開出的價碼卻是1000多萬!
“買下一個堂就要花費如此天價,政府顯然不可能做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山政府開始一家一戶地與村民商量,讓政府對古宅進行免費維修,之後用聯合的方式推出古村落,然後集體參與分成。
早十年,情況就會好很多
古宅產權問題解決了,但整個古村落保護,還涉及到諸多問題。金惠華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兩個多小時內,多次重復:“陸巷的保護工作,要是早十年就好了。”
金惠華說,一方面,由於起步較晚,村落的保護工作更為繁瑣。“最近十年的建築與古村落的整體風格極不相符,大量的動遷與改造個別建築的外壁成為必然。”雖然陸巷目前開放的五個堂室非常有特色,但它們卻散落在各個角落,相距甚遠。為了改變游客四處尋覓的情況,目前當地正在規劃一條觀光走道,但是沿著走道,依舊有大量的“修舊如舊”工程需要進行。
另一方面,隨著周邊水鄉古鎮的開發,規劃需要越做越詳細。“單就完成兩本《陸巷古村落規劃書》,就用了4年時間,光論證會就開了大大小小9次。”
但他同時表示,東山古村落的發展也有自己的優勢,可以配合自然山水做文章。“江南水鄉古鎮大多‘有水無山’,而徽州的西遞、宏村則‘有山無水’,東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湖,能把山水與古村落結合起來吸引游客。”
古宅故事 一對退休夫婦的寶儉堂
“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我這個堂,是用大板車拉出來的。”寶儉堂主人許青冠這樣概括他修復古宅的逸事。
“寶儉堂”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明朝,是南宋詞人葉夢德後裔的居所,葉夢德曾官至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詩詞風格接近蘇轼。從瀕臨倒塌到古宅“重生”,許青冠夫婦花了三年時間,投資了近千萬元,重新恢復了老宅原有的門廳、大廳、花廳、主樓四進主體建築。
2001年,許冠青初踏陸巷,就為綠樹青山的環境,巨宅牌坊的古建築所傾倒。然而隨著游覽,心情卻沉重起來。寶儉堂這個四進大院,歷經滄桑,已破損不堪。“正廳立柱被蛀空,用手一摁一個坑;閨閣小樓樓頂塌出一個‘天窗’,樓梯已經朽壞坍塌,二樓成了‘空中樓閣’。隨手拍拍牆壁,一大塊牆皮應聲而落,嚇人一大跳。”
“這再不修就非塌不可了,怎麼不叫人心疼?”許先生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即將倒塌的古宅,並出資修復。而修復並非易事。古宅修復,要修舊如舊,技術含量高,沒有專業施工隊和專家是萬萬不行的。
2001年起,許先生便專門請來上海同濟大學古建專家,太湖古建公司的技工。花了三年時間,村內道路都用青磚砌成人字紋,主街用條石鋪面,“全是古董啊,寶儉堂在村子最裡邊,為保護路面,所以不能通拖拉機,修宅的條石都是用大板車拉的,一塊條石,10個人拉,從馬路到村最裡頭,要用半天時間。”而修復荷花池時,單太湖石,就拉了200噸。
付出可謂巨大,單是寶儉堂,前後就花了200多萬;但成果也顯而易見,還未修竣,慕名的參觀者便絡繹不絕,2004年省有關部門就申報承德堂參加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的評選。
談及巨大的投入不能在短期內變現,算虧嗎?許先生自有看法:“咱們蘇州人就喜歡古建築,有錢難買心頭好嘛,況且,老房子是傳子孫的,能升值,又保護了傳統文化,做件好事,值啊。”
截至目前,陸巷古村正式向游人開放的5幢古宅中,除了王鏊故居惠和堂是屬於東山鎮政府投資開發的以外,其余5幢如寶儉堂,粹和堂,會老堂等等都是民間出資修復建造的。其中懷德堂投資了70多萬,會老堂投資了100多萬。民間資本,正在逐步成為古村落保護的又一支重要力量,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