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澤雅古村探訪“造紙術”
日期:2016/12/16 18:46:37   編輯:古代建築早就耳聞水碓坑村秀雅清麗,屋是黑瓦石頭壘就,山是滿山遍野的翠綠;人,還是那麼淳樸勤勞的,家家戶戶仍在重復著搗漿、撈紙,過著自己寧靜洽談的生活,延續著“紙山”的故事。
周末,在澤雅風景旅游管理局工作人員小林陪伴下,前往水碓坑村,感受煙雨蒙蒙中古村那特有的水墨效果,探訪“中國古代造紙活化石”——澤雅屏紙的制作。
經澤雅水庫,往龍井景區方向開,這是澤雅尚未開發的五大景區之一,少有人問津,顯得特別清幽。與公路一溪之隔的山,已經看不出山的龍脊,完全被漫山遍野的青翠水竹覆蓋,那細細的枝,那嫩綠的葉,隨著清風在歡躍地跳動。小林告訴記者,澤雅多水,水竹應水而生,而它就是屏紙的最好原材。水碓坑村也因造紙而得名,水碓,造紙之工具,坑,多水之地。
10多分鐘後,進入水碓坑村村口,我們就被“咚”、“咚”的搗臼之聲引到了一座水碓房,水碓房的建築很簡陋,但紙農的勞作,水碓的運行卻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只見奔流而下的溪水激射在水碓裡的筒車上,筒車轉動,帶動與筒車成垂直方向的淋齒上下起落。一根粗大的圓木成槓桿狀吊在那裡,一頭綁著石碓,一頭靠近筒車上的木軸,木軸落下時撥動圓木躍起,隨後綁著石碓的一頭重重地落下,砸向底下的石坑。紙農熟練地隨著石碓的起落將一把把腌泡過的竹片放進石坑裡,時間不長,竹片就成了絮狀的碎末末。紙農介紹說,這道工序叫搗刷,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一道,此前有做料(將竹破成兩尺長的竹片捆成一把狀)、腌刷等,此後又有制漿、撈紙、壓紙等20多道。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對造紙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主要工序有“斬竹漂塘”、“煮蝈足火”、“落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等。而此間紙農保留的造紙工藝流程幾乎與之吻合,有的工藝甚至比《天工開物》記載的還要古老。小林告訴記者,以前家家戶戶做紙,等到天晴時,每家都把壓好的紙,放在山嶺上晾曬,漫山遍野都是黃燦燦的紙,紙山因此也得名。
從水碓房抬頭,眼前便是水碓坑村的古老建築,一覽無遺,20多座,全部為二層樓屋,錯落有致依山而建。房屋布局為簡單的三合院式,以正屋為主,兩側屋和門台結構都較簡單。房屋盡管是石頭黑瓦樸實,甚至有點簡陋,但細看,那已經變黑的木梁,門窗上,均有精美的雕刻。據村民說,其居民全部為潘姓家族,古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村裡原有500多人,全部為潘姓家族,但年輕的潘姓族人為求發展均已外遷,現常住人口76人。但留下的村民仍孜孜不倦操持著造紙工藝,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紙山文化村落形態。全村現有完好的3所水碓,27座紙槽,39個腌塘。
為了讓更多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澤雅的紙山文化,澤雅風景旅游管理部門目前醞釀著將在保護古村的基礎上,特別開辟區域,提供游客親身接觸古法造紙術活動。切竹、淹竹、搗刷、撈紙、壓紙、分紙、曬紙,隨你挑,熱情的山民會教你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