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景德鎮落馬橋遺址:拾歷史遺珠揚幽藍神采

景德鎮落馬橋遺址:拾歷史遺珠揚幽藍神采

日期:2016/12/15 15:16:03      編輯:古代建築

落馬橋窯址考古工地

已修復的瓷器

  景德鎮在線訊:眾所周知,景德鎮由於其出眾的瓷器燒造,贏得了北宋真宗皇帝的青睐,特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這座小鎮。近些年的考古調查表明,景德鎮南河流域一帶分布有30 余處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窯址,是瓷都景德鎮制瓷業發展歷史上最早期窯業最重要的中心。特別是近兩年來,蘭田窯、南窯和落馬橋窯址的考古發掘,更加填補了學術界對瓷器發展史的認識。

  中華南路落馬橋一帶,自古以來便是景德鎮窯火繁盛之地。

  20世紀80年代初,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城市建設進行過搶救性發掘清理,發掘出青花瓷、青白釉瓷和卵白釉瓷等元代瓷器遺物。直到2012 年,位於市落馬橋的紅光瓷廠重組改制,發現部分廠區盜掘現象嚴重。省陶瓷工業公司一方面調集人員,加強安全保衛;一方面向公安、文保單位和政府領導反映情況,引起了重視。2012年11 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布方面積675 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485.5平方米,出土了元代樞府瓷和青花瓷等一批珍貴瓷器。

  近日,記者探訪落馬橋窯址考古工地。在落馬橋元青花考古遺址現場,紅光瓷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地層情況看,歷史發展脈絡清晰,陶瓷生產從南宋末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根據地層情況和初步整理,大體可見窯址有7 個時期的遺存,考古發掘還清理出一批重要的遺跡,包括12 萬余件瓷片、1 座明代馬蹄窯遺跡、15 處元明清房址、13 處池子,8 處辘轳坑、8 條排水溝、5 處路面、14 處牆體,和2 座高規格的元代庭院等。

  從現場已揭露的地層情況,專業人士推斷出:這個窯從南宋到民國初一直在使用。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小民向記者展示了一件青白瓷,是在2013 年發掘的,經過修復後,上面清晰地畫著龍爪。“這可是一只五爪龍。我們發現這種龍紋在古代只有皇上可以使用。”五爪龍為中國皇帝的標志,在封建社會中規定只能由皇帝使用。隨著這批經過整理和修復的盆、碗、盤、盞、杯、壺、瓶、香爐等器具的紛紛面世,落馬橋窯遺址向專家學者拋出了一系列的疑問,等待著人們解讀這些秘密。

  據悉,落馬橋元青花考古遺址自發掘以來,便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國內外的一些專家學者也紛紛來此考察研究。該項目已入選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和“2013 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范疇。目前,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浙江建業等實力雄厚的企業合作,加大對落馬橋區域老窯址、老廠區、老街區保護力度,並制訂了落馬橋區域項目概念性規劃設想和項目功能定位,以及業態定位和運營定位。

  據專業人士分析稱,此處窯址最早應該是一處民窯,因為產品優良,而在元代被納入浮梁瓷局的旗下,成為一處生產官窯瓷器的重要場所,發掘的探方裡有明顯的地層疊壓,出土文物為研究古陶瓷的斷代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

  目前,記者從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落馬橋元青花遺址保護和利用工程已完成野外發掘。(來源:景德鎮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