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木亭子工程

木亭子工程

日期:2016/12/14 21:16:31      編輯:古代建築
木亭子工程
一、古建木構架制作
古代建築的房屋由柱、梁、桁、椽等構件組成。
(一)柱
制作方法如下:
(1)選料。大式做法,柱高按60個斗口,柱徑6個斗口。
(2)放十字中線。將柱料離地面適當高度放平架起支穩後,兩人各執墨斗、角尺在柱料兩端找出中點,過中點吊中線,用角尺依中線畫十字中線。
(3)放八卦線。用四六分之,即所謂“四六分八方,四外小加一”。
(4)八卦線後,將柱料放回地面,並使一面(正八方形的任意一條邊)與地面成水平,支穩後,用锛或斧子锛砍平直,若锛砍不直可用刨刨削平直,然後彈上楞線,其他各面以此法砍平彈線,即成八卦楞。
(5)將八方的每邊3等分,把每個內角的1/3連接起來呈16邊形(即時16瓣)。依每個角頂點為基點,在柱身彈線,砍去楞角,刨光找圓。做成的圓柱應為規矩圓形,沒有死楞,更不能因求圓而將柱徑做小。然後依柱頭十字線在柱身上彈上中線。按柱身的方向(裡外面)做好標記。
(6)彈“升”線。由於前後檐的柱子部向裡有一事實上傾斜度,中線就不能做柱的垂直線,所以必須另彈一條柱頭至柱腳的垂直線,這條垂直線就叫“升”線。
中線和“升”線是有規定的。“升”線應按柱每高320厘米,側腳為2.24厘米,即7/1000。前後檐柱都向裡傾斜,就在柱子中線內側反彈一道“升”線,安裝時以這道“升”線吊直校正(中線仍與柱頂中線相對做為校正依據)。檐角柱的“升”線彈兩面,即山面和檐面各彈一條,因為角柱兩面均向裡傾斜。
(7)畫柱頭線、柱腳線及榫卯、柱腳線要以小杖桿上的尺寸為准。把杖桿平放在柱身上,對齊柱中線,下對“升”線,然後把小杖桿上柱高的實際尺寸,點畫在柱子兩端,並在柱高的實際尺寸之外兩端各量畫出柱徑的3/10作為镘頭榫和管腳榫長。不要動杖桿,再將柱卯位置點畫在柱頭上(如與檐柱頭交接的大額枋、額墊板及小額枋等)。按點好的柱高線,用角尺按“升”線拐方。操作時要照直看正,畫簽與所畫面垂直地畫線。畫完一面後,將柱身翻轉身翻轉畫另一面,所畫的柱頭柱腳輪線要交圈,並在柱腳線上以中線為准,畫出立架時校正用的撬口位置線(撬口的尺寸一般寬3.2厘米、深6.4厘米、高1.6厘米~2厘米)。
在畫完柱頭、柱腳線及額枋榫卯位置之後,將柱子翻轉,使有“升”線的面在左右兩側,以迎頭十字線擺正,將杖桿上標記的穿插枋榫卯位置過畫在柱身的柱中線上。穿插枋是大進小出的透榫,所以,裡面卯高按枋高,外面則按枋高的一半,卯的寬度為枋寬的3/10。畫時先畫大進的一面,畫完後用彎尺將卯的位置勾畫到外邊小出的一面。
(8)鑿做榫卯。先做柱頭的饅頭榫和柱腳的管腳榫。做完之後,依柱身上的柱中線復彈迎頭十字線,然後依此線在柱頭上畫出大額枋銀錠榫卯的深度及寬度,卯深按柱徑的3/4,寬按枋厚的3/10。銀錠卯的上口與下口寬窄不等,卯深的裡面要比外面大,呈小嗽叭口形。
大額枋銀錠卯可用先用小料口手鋸鋸刻之後,再用鑿剔。其他卯制作可作鑿直接鑿剔。制作大進小出的穿插卯口時,一定要弄清大進小出的面,先做大進的一面,再做小出的一面。
以上是大式房屋柱的做法,小式房屋的構件,常常采用與構件規定的直徑相近似的原木制作。如果找不到台適順直的木料,而采用有一定彎度的本料做柱子用時,彎度應放在迎面,做柁,彎度應向上方:做檩,彎度應水平方向。小式房屋柱高按面寬8/10定,柱徑按柱高1/10定。
(二)梁
梁的種類、用途、規格及制作的方法隨建築形式的需要而變化。
做法:
(1)根據梁的長、寬、厚要求選料,並加一定富余尺寸打截。
(2)將打截好的荒料在場在上墊起20厘米左右,支穩。用吊線方法畫出梁頭的迎頭十字線(即梁頭垂直中線),以此線向兩測量出梁的寬度的一半各畫出一條線。這兩條線之間即是梁的寬度。用角尺按迎頭垂直線畫出梁的底皮線,再從此線向上量出梁的厚度,點畫出梁上皮線,以迎頭線為准,將各線彈在梁身,然後依線砍去荒料、刨光。
(3)依迎頭垂直中線,彈上梁的上,下兩面中線。用事先排好的杖桿點畫出各部中線,用角尺畫出中線。再把梁的一個側面翻轉向上,在兩端從底皮向上畫平水線位(大式平水一桁徑,小式平水2.5椽徑),再從平水線位向上按1/2桁徑點出抬頭線。再向上按梁總高的1/10點畫出熊背線。然後根據點畫出的各線在梁身兩側彈上線。再把梁翻轉擺正,把杖桿上的梁長、步架分位,點畫到梁的正上面,用角尺過畫到的梁上,將梁兩端桁位中線過畫在梁兩端桁位中線過畫在梁的四面,首尾連接。以上所畫的各線與梁順身方向線成十字相交。
(4)用桁碗樣板在梁兩端桁碗位畫出桁碗。在桁碗下部依中線畫出墊板榫卯線。然後在梁上皮瓜柱位置畫出瓜柱的管腳榫卯口和角背的栽銷口。最後在梁下面兩端畫出與柱頭饅頭榫相交的卯口,尺寸按柱徑3/10見方。
(5)梁上各線彈畫完之後,即可用鋸鋸到桁碗裡線稍過一點後,抬鋸斷肩,復彈上中線,在此中線兩側,按梁寬的1/4處各畫一條線,留出2/4的鼻子位置,再用角尺以兩側桁碗尺寸畫出橫線,然後用鑿剔出桁碗、瓜柱管腳卯口和栽銷卯口,再用刨按熊北線倒圓楞。翻轉梁,鑿剔海眼。以上工序完成之後 ,把梁擺正,按照截線盤頭鋸齊,重畫上迎頭十字線,最後用刨把梁楞角梢刮一下,在梁上皮寫上此梁的編號、位置。梁制作完成,擺放一邊以備立架。
制作中應注意:畫線一定要准確,鋸削一定要謹慎細心,因為梁是屋架中主要承重構件,截面雖然不小,但其連接部分加工後僅占構件截面30%左右。如果鋸截不慎,刮削過量,會破壞梁的承重能力,無形中降低了建築物的壽命。
(三)柱
柱包括脊瓜柱、雷公柱等
1、脊瓜柱
脊瓜柱的高低以步架加舉確定。脊瓜柱的寬、厚與金瓜柱相同。
脊瓜柱柱頭做桁碗,桁碗下做脊枋和墊板卯。柱腳做管腳榫,榫長為瓜柱徑的3/10或與柱徑同,榫寬為柱徑的1.5/10。脊瓜柱的作法與柱的作法相同,先選料、畫線,線點畫完畢後,按柱頭兩側中線畫出桁碗,桁碗之下畫出脊枋和墊板卯口,再在柱腳畫出管腳榫及角背卯口。各線畫好以後,認真檢查核對無誤,方可用手鋸開榫斷肩,鑿剔桁碗,倒楞,做上標記。
2、雷公柱
庑殿結構建築和亭子建築上使用雷公柱。用於庑殿上的雷公柱,交於推山的太平梁上,以承托脊桁和扶脊木挑出的部位。亭子上的雷公柱懸空,上邊交於由戗,由戗以下作垂頭。
(1)庑殿屋架的雷公柱制作:首先在選好刨光的柱料上依迎頭十字線彈出四面順身中線,再按太平梁背至脊桁下皮點出柱高。在柱頭加上桁碗長,在柱腳加上管腳榫長。桁碗下面在柱位裡側畫脊枋及墊板卯口。將各線畫好之後,按脊瓜柱制作方法,鋸挖桁碗,開榫卯即可。
(2)亭子的雷公柱制作:亭子上的雷公柱與由戗相交由戗以下垂頭長為1.5倍信徑。由戗插入雷公柱的斜度隨攢尖舉架確定。脊部穿出屋面的部分長為亭高的1/10。
由戗的一頭半榫插入雷公柱,另一頭因亭子用檩多少而做法有所不同。雷公柱用於四方亭,按四方承做;用於六方亭,按六方承做。雷公柱徑為檐柱徑的1份或1.5份。
確定了尺寸並畫好各榫卯線之後,按要求制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鑿做由戗卯口時,應隨舉架坡度制作。做垂蓮時先用鋸挖出外形,再用銑鏟找圓見光,做上雕飾。
(四)桁、枋、板
1.桁(檩)的制作方法:
首先按柱的制作程序畫線彈線、去荒、刨光、找圓後,用分杖桿點出中至中的長度,然後依迎頭十字中線在桁(檩)上下皮按桁(檩)徑的3/10均分出金盤線寬度,彈上順身金線,信線刮出上下兩個平面,復彈上順身中線。桁身四面中線彈上之後,在桁一端,畫上榫,另一端畫上卯口。按習慣作法:座北朝南的房屋,榫應做在沖東方向的一端,卯應做在沖西方向一端。也就是習慣上的“沖東不沖西”,“曬公不曬母”。而座西朝東的房屋,則應“沖南不沖北”了。榫均做成銀錠榫,榫的長度均為桁徑的3/10。兩端除做樣卯外,還要按桁(檩)徑的1/4進行刻半,即匠師們俗稱的“二盤檩”。刻半做法是:第一步畫出刻半線。依迎頭十字中線的橫線向桁(檩)順身返點畫刻半長度,再用角尺對准左右順身中線,勾畫出刻半線,然後用鋸鋸掉刻半部分。第二步,將盤完頭刻半後的桁支起擺正,按規矩尺寸畫出兩端銀錠榫卯,再用鋸鑿剔榫和卯口。
2.枋的制作方法:
1)將打截好的木料架起支穩後,在兩端迎頭截面上分中,用墨斗吊正找直畫出中線,標出枋厚、枋寬的實際尺寸,用角尺依中豎線畫出枋的四邊線,依四方的四角頂點為准在枋身引出楞線。
2)將楞線外部分砍削去荒、刨光。在上下皮彈上順身中線,用分杖桿點出小額枋中的位置,用掐退的方法畫出直榫或銀錠榫。
3)沿榫寬線開鋸至斷肩線,抬鋸,斷肩。然後依“掐退”得來的尺寸,做出“肩膀”。肩膀有回肩、抱肩兩種。額枋做完榫之後,在斷肩處截面上抹去楞角,倒成一個小圓面,稱為“回肩”。如果在斷肩處的截面上按柱徑圍大小,向枋身挖出弧面,再抹去楞角倒圓,稱為“抱肩”。枋的榫及肩膀做完之後,在枋順身四角彈順身線,倒楞,最後只留上下面的順身中線外,四面用刨淨光,編上號。制作工序全部結束。
3.板的制作方法:
1)首先按板實際尺寸做出樣板(可用較薄的木板),畫時應將板與板之間的搭茬處用角尺找方鋸出直角,以舉架的各架坡度定長,再將各板頭尾刮齊。隨各椽長的樣板依次連在一起,根據舉折勾畫博縫板的曲線,並在隨出檐椽長的博縫板下端畫出霸王拳形狀,經校對無誤即可鋸出樣板。
2)按樣板在已加工好的博縫板料上勾畫,畫完後依搭茬中線為據,在中線以外畫出搭茬分位。最後在博縫板裡面點畫各桁頭位置中點,以桁徑為直徑畫圓,然後鑿剔出深約半椽的桁窩。
3)沿曲線開鋸,用刨淨光。挖鋸出霸王拳,做出搭茬分位,編號。
在安裝博縫扳時,應在桁頭位置釘上五星釘或七星釘。
二、木立架和翼角安裝
所謂木立架,就是將制作好的大木構件在房屋基址上豎立組裝起來。翼角安裝,也就是將角梁、翼角椽、翹飛椽等翼角構件組裝起來。這些工作都是在構件加工完畢之後,而且經過試組裝可行之後才能進行。
(一)木立架
1.立架前需進行的准備工作
大木立架前的准備工作包括核對地盤尺寸,檢查柱頂石中至中距離及高低,查對大木構件的數量是否齊備,檢查構件榫卯制作是否完全合乎要求;搭建起重架;准備繩索、棍等工具;人員分工以及交待安全事項等等。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必須認真進行。
2.大式大木立架
大式大木立架是在搭好起重架、人員分工明確、安全措施制定等各項准備就緒之後才能開始。立架應先立大木柱子,在立柱之前,按照編號,將各柱搬運到各自位置。然後先從明間開始,先立鑽金柱,再立前、後金柱,前、後檐柱,依此次序向明間兩邊延伸,最後立角檐柱、金柱及兩山面的排山柱。如不帶鑽金柱的建築物,則先立前後金柱。柱子立起後,為防止晃動,可用繩系在起重架上,臨時固定。柱子立完後,用撬棍在柱角卯口撥動進行校正,並先將金柱與檐柱之間的穿插枋安裝入位。接著小額枋、由額墊板、大額枋吊上,插入柱頭卯口。安裝好後,對柱子進行“草撥”撥正,使檐柱在裝好柱頭構件後不會有大的歪閃。
“草撥”之後,將七架梁(或五架梁)的隨梁枋吊上插入前後金柱的卯口中,再將金柱頭的金枋、金墊板吊運上來安裝就位,然後用撬槓、推磨等工具從明間開始,按外檐柱、前金柱、後檐柱、後金柱、兩山面檐術、金柱、角檐柱的順進行撥正。撥正之後,用一根長至柱頭的尺桿將線挑起,在線的下端拴上墨斗或線墜。吊檐柱時以升線為准,尺桿上端中點對准柱身中線與升線上端的交匯點進行吊正。吊金柱時也是這樣,以柱身中線為准進行吊正,吊線操作時一定要站直看正,切忌馬虎草率。柱子撥正後,隨手打上大木戗,進深打迎門戗,面闊打龍門戗,兩種柱的上端均與枋子綁在一起,在柱根部位打上撞扳並用泥封上。在整個立架過程中,要經常檢查這一部位,以免影響立架質量。大木柱的木戗打完以後,柱腳與柱頂石之間可能會出現微小縫隙,可用厚度合適的竹片或鐵片塞楔,以保證柱子穩定,撥正後的柱子應當行行成直線,不能有歪閃現象。
撥正完成之後,在前後檐外拴搭落檐架子,架子高低為小額枋下皮跨下16~32厘米,,距檐出約192厘米。總之以安裝斗 和釘椽鋪望操作方便為目的。架搭好即可著手安裝斗 。
安裝梁架之前,要先在架子綁好稱。吊稱的數目要根據所吊起的重量而定。一般情況下,每桿大木稱的吊載重量為250千克,如梁的份量為700千克,就需要3桿稱同時吊起。每吊裝完一層,綁一次稱,各梁架全部安裝完後,進行一次梁架撥正。梁架撥正正要以中線為准,如瓜柱兩側的柱身中線要對准梁的順身中線等等。然後用吊稱吊裝各桁。
安裝桁從脊桁開始,依次往下安裝。注意:同一層舉架的桁,一定要對齊桁與桁上皮的順身中線,桁與桁搭交後成一條順直線。各桁安裝完畢,大木立架即告完成,接著進行翼角安裝和釘椽鋪望。
(二)翼角安裝
庑殿、歇山層頂轉角有順梁法、扒梁法、抹角梁法和迭梁法四種。翼角安裝分為角梁安裝、翼角椽安裝、翹飛安裝及鋪釘望板等程序。
1.角梁安裝
角梁安裝是與大木安裝同時進行的。角梁安裝總的要求是位置准確,高低進出一致。要達到這些要求,安裝時必須做到中線與中線相對,即所謂“黑對黑”。角梁側面的老中、裡外由中要與搭交檩脊面中線相對,各中線相對,就基本保證了角梁平面位置的准確性,同時還要保證角梁梁頭標高的一致性。安裝角梁的另一個要點是切記要安角梁釘(制作角梁時已有暗銷的要栽上暗銷),使老角染和仔角梁成為一體。在實際工作中,有用鑽將老、仔角梁鑽孔以螺栓連接,此法比用角梁釘或暗銷更牢固可靠。
2.翼角椽安裝(以圓椽為例)
翼角椽安裝主要包括以下程序:分點翼角椽尾部椽花、 小連檐、分點翼角椽頭部椽花,安裝枕頭木、釘翼角椽、牢檐、截椽頭等。
後要保證空氣流通(注:屋面板表面的聚乙烯薄膜保護層,若經長期日曬雨淋後,會使安裝完成後難以揭去)。
(1)分點翼角椽尾部椽花。在角梁兩側由椽槽後邊緣線開始,以0.8椽徑(六方建築用0.5椽徑,入方建築用0.4椽徑)為一格向前分點,有幾根翼角椽分點幾格,並盜賣翼角椽列次序標上1、2、3、4………
(2)小連檐。小連檐是聯結檐椽椽頭的構件,在正身部位,小連檐是直的,到翼角部位,由於角梁的沖出和翹起,使小連檐成為既向上翹起,又向前沖出的雙向變曲構件,在安裝時必須用麻繩棍繕,使之彎曲成形,在翼角安裝中,小連檐是一道關鍵性工序,連檐得合適與否,對整個翼角的安裝質量及造型有直接影響。連檐的程序是:先將連檐近角梁一端截成45度斜頭,塞入預先剔好的小連檐口子內用釘子釘住。在與翼角椽相鄰的正身椽椽頭向後退一雀台別上一支釘子,以擋住連檐另一端不至於向下滑動。然後,在連檐中段拴上麻繩,將繩另一端綁在斗或其他固定木件上,拴好繩後,即可插入棍打,將連檐票彎,此時,需觀測連檐彎曲程度,應當彎曲自然緩和,不通報有死彎,整個建築物各角連檐的曲度應當一致。
(3)分點翼角椽頭椽花(椽子位置線)。
票好小連檐以後,在連檐上分點翼角椽頭部分的椽花,方法是:隨連檐曲線量出緊鄰最末一根翼角椽的正身檐椽中至梁頭側面這一部分連檐的長,再加0.7椽徑,用這個長度除以翼角根數加1,所得之數即為相鄰兩根翼角椽中至中的距離,然後從角梁側面沿連檐量一長度點一點,這點就是第一根翼角椽的椽頭部分椽花。確定了翼角椽頭尾的位置,即可按根對位安裝翼角椽。
(4)安裝枕頭木。
枕頭木是墊在檐檩與翼角檐椽這間的一塊三角形木頭。其作用是支撐翼角椽頭部翹起,枕頭木長同檐步架,厚1椽徑,與檐檀金盤迭交,並釘在檐檩上,上面承托著翼角椽。因翼角椽沿小連檐的走向漸次改變方向和高度,所以,枕頭木的上面呈一個同小連檐曲線平行、相似的弧形。為卡住每根翼角椽,還需在上面挖出椽碗。
(5)釘翼角椽
釘翼角椽須從第一根開始釘起。將制作好的第一根翼角椽後尾貼入椽槽,使其靠正側的外皮對准第一格與第二格之間的椽花線,尾部入位後,先看檐頭的中是否與連檐上的椽花線相對,如果相對,說明翼角椽肥瘦合適,如果頭偏向角梁一側,說明偏瘦。解決的辦法是將椽子向後撺,直至合適為止,然後再按後尾椽花位置將撺進去的部分截去,並將後尾肥瘦修理合適。若椽頭偏向另一側,則說明椽子腰部偏肥,需將兩肋部分砍削下適當厚度,以使椽頭對准連檐椽花點。與此同時,還要看枕頭木的高低是否合適,如果枕頭木高,可用扁鏟剔修,使椽碗高低合適,翼角椽釘在角梁上,每根椽釘不少於3根釘,在尾子部分的前、中、後各釘1顆釘子。釘子不能釘在一條線上,以免將椽釘劈,釘牢之後安第二根翼角椽。第二根翼角椽。第二根翼角椽靠正身的外皮要貼在第二與第三格格間的椽花線上,以後各根按第一根安裝程序安裝。
安裝翼角的關鍵有三個方面,一是翼角椽的肥瘦要合適,保證每根椽頭、尾部都與椽花線相對。在安裝中如果有一根椽有偏差,尚可補救,若有大的差錯,必須拆掉重釘。二是枕頭木及椽碗的高低一定要修整合適,要保證椽尾順當裝入椽槽,中間與枕頭木椽碗伏實,頭部正好與小連檐貼緊,既不能低於小連檐,也不能挑著小哝檐,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小哝檐固有曲線不變。三是尾部要釘牢。翼角椽的第一根直接釘在角梁上,第二根釘子要釘透第一根、並與第一根穿牢,如同穿竹排一樣,所以釘翼角椽尾部釘子又叫“穿排子”,只有釘結實,排子穿牢固才能保證翼角的工程質量。
(6)牢檐、盤截椽頭、釘椽頭望板,最後根翼角椽釘好之後,將椽子中腰部與枕頭木釘牢,將椽頭與小連檐釘牢,這道工序中“牢檐”。翼角椽、小連檐、桁檩就連為一體。解去繩,將參差不齊的椽頭截齊。
翼角釘好以後,需要釘上閘擋板,稱為“堵燕窩”。
3、翹飛椽安裝
翼角椽及椽頭望板安裝完畢,正身飛椽釘上以後,開始票大連檐、氏翹飛。
大連檐寬1.2椽徑,高1椽徑,上口留有1/3椽徑寬的平面,斷面呈直角梯形,是聯系飛檐椽頭的構件。翼角部分的大連檐要隨沖、翹票成曲線,由於大連檐斷面大,不易票,所以制作大連檐時,在起翹部分水平拉出3-4道鋸口,把整連檐鋸口用手鋸不宜用電鋸,以免鋸口過寬影響連檐高度。大連檐制作好之後,應及時浸入水中,以便安裝時具有韌性。
釘翹飛椽也是從第一根開始釘起,先將翹飛椽放在對應位置,按尾部椽花線,把尾部肥出的部分砍去,跟線以後,即可加釘,釘時注意使翹飛母的楞線與小哝檐外皮對齊。先用小釘釘尾子,使之固定,再將翹飛頭與大連檐用釘釘住,位置相對固定後,看一下是否還有手病需要整理,然後再加釘釘牢。翹飛釘完之後,在各飛椽之間要安閘擋板,以防鳥雀入內作巢。可以在翹飛母處刻槽將閘擋板嵌入槽內,也可在各翹飛檔內塞上菱形木塊,用釘子釘住。但一定要塞嚴、平齊,不能露髒。
這一切工作完成後,將翹檐頭望板鋪釘齊全,整個翼角就安裝完畢了。
三、古建築的木裝修
(一)格扇的制作
(1)格扇的操作工藝順序
刨料 畫線 制作 拼裝
(2)格扇的操作工藝要點
1)刨料:刨料時先確定格扇的邊梃斷面尺寸。
隔心的仔邊看現寬為2/3邊梃看面,進深則為7/10邊梃進深;隔心的棍條看面寬為4/5仔邊看面,進深為9/10仔邊進深。絛環板的高為1/5格扇寬,裙板的高為4/5格扇寬。各部的長度應根據格扇 的設計高度和面寬來確定。隔心棂條的長度還應由其的花格形式來確定。
2)畫線
邊框:格扇的自身寬度尺寸應根據柱間框檻尺寸,而且確定了每間安裝格扇的數量之後才能肯定。
3)制作:格扇的邊梃、抹頭、仔屜、花格棂條的線畫好,經校核無誤後,便可進行鋸割、鑿眼、斷肩、打槽、修正等工作。
4)拼裝:一般應先將隔心拼好,然後進行曲做頭縫榫或銷子榫。最後將抹頭和絛環板、裙板一起來用上起下落法拼裝。
(二)掛落
2、掛落的制作
(1)掛落的操作工藝順序
刨料 畫線 制作 拼裝 安裝
(2)掛落的操作工藝要點
1)刨料:掛落邊框斷面為小面為看面,大面為進深。由於掛落的花格是依柱間開間的大小,以基本式樣反復變化相連,所以斷料長度應按設計圖樣放足尺大樣後確定。花牙子的進深同棂條,面寬及高度按設計圖樣。
2)畫線
1-邊框:邊框兩上交角采用單榫雙肩大割角,兩旁框下端作鉤夾形,畫以如意。上框作榫,旁框作卯眼。
2-花格:花格的棂條畫線應按具體式樣而定,同格扇。一般說來,丁字相交,采用半榫;十字相交,采用十字刻半榫;斜相交,按圖形角度斜半榫;單直角相交,采用大割角,半榫。
3-花牙子常見的花紋圖案有草龍、番草、松、竹、梅、牡丹等,應依設計圖樣畫線。
3)制作:花棂條及邊框制作要求同格扇,花牙子通常做成雙面透雕。
4)拼裝:一般應從中間向兩旁塗粘膠拼,後再裝上花牙子。花格拼成後再三邊拼上邊框。拼裝完成後應校核外皮尺寸,並修正花格棂條與花牙子等交接處,打磨光滑。
5)安裝:安裝時,先將掛落試安於柱間枋子下,如掛落與柱子、枋子交接處有需要修正的部位,可用鉛筆記上,並確定竹銷固定的位置。然後取下掛落,用刨略作修正,在竹銷處鑽孔,最後將掛落安上,在柱子上鑽孔,用竹銷將掛落與柱子連接。
四、屋面工程
青瓦屋頂一般采取“撞肩做法“,即先調脊後瓦瓦的做法,施工程序亦可分為苫背、分中號隴、調脊、瓦瓦等。
(一)、苫背白灰渣子泥(碎麥秸或稻草)苫背。
(二)、分中號隴
1、分中。在檐頭找出整個房屋的橫向中點並做出標記,屋頂中間一趟底瓦中心線應與之重合。然後從兩山博縫外往裡返兩個瓦口的寬度並做出標記。
2、排瓦檔。將木工預先做好的瓦口一個個鋸開,退進15%椽徑釘到連檐上。
3、號隴。將各隴蓋瓦的中點平移到屋檐扎肩灰背上,並做出標記。
4、瓦邊壟。在每坡兩端邊隴位置拴線、鋪灰,各瓦兩趟底瓦一趟蓋瓦。
(三)調脊
1、 按扎肩灰上號好的蓋瓦中,在每坡各隴底瓦位置各放一塊“續折腰瓦”和兩塊底瓦。下面的一塊梯子瓦的下面再放一塊凸面朝上橫放的底瓦。沿前後坡扯一道橫線,該橫線沿3塊瓦底中間通過,高度應比博縫上皮高一底瓦厚。通過調整枕頭瓦,使每隴瓦高低一致。
2、 將橫線移至脊中開始“抱頭”。
3、 扯線鋪灰,在脊上正折腰瓦之間瓦蓋瓦“正羅鍋”。
(四)、瓦瓦
(1) 沖隴。扯線鋪灰,先將中間的三趟底瓦和兩趟蓋瓦瓦好。
(2) 瓦檐頭。扯線鋪灰,將檐頭滴子瓦和圓眼勾頭瓦瓦好。
(3) 瓦底瓦。先在齊頭線、愣線和檐線上各拴一根短鉛絲,叫“吊魚”,它的長度根據線到邊隴底瓦翅的距離確定,然後開線。
(4) 瓦蓋瓦。按楞線到邊隴蓋瓦隴為准,將和好的蓋瓦灰攤放到蚰蜒當上,從下而上依次安放蓋瓦。
(5) 捉節夾隴。將擺好的瓦隴清掃干,用小麻刀灰勾抹筒瓦相接處,此工序為“捉節”。四].古建築彩畫
五、古建彩畫
(一)起譜子
起譜子,就是根據設計在與彩畫構件長寬相等的配紙上打畫稿。方法是:先量出彩畫構件各部位長度和寬度,再裁出相應長寬的牛皮紙(構件長的1/2亦可),按明間、次間、梢間依次配齊。然後在配紙上畫出5大線和所要的畫稿(打畫稿時均以明間大額枋為准,其余挑檐桁、下額枋均依據大額枋5大線尺寸,上下箍頭線必須在一個垂直線上)。稿子完好之後,用針按線條圖案扎孔。孔要扎透,孔距要均勻(一般2毫米孔距),一個殿堂打一個角的畫稿即可。
(二)磨生油、過水布、分中、打譜子
先在彩畫的構件表面抹一層生油,待生油干後,用細砂紙細細打磨光滑,再用濕布揩去粉塵,擦抹干淨;找出彩畫構件的橫中和豎中,標記清楚;將譜子中線與構件中線對齊後抿攤平展,用粉袋循譜子拍打,使構件一清楚顯出花紋、線條粉跡。譜子打好之後,凡是用金處需用小刷蘸紅土子將花紋描繪出來。
(三)瀝粉
具體操作方法步驟,准備好瀝粉尺棍,先從上向下瀝箍頭,後從左至右瀝枋心。再瀝岔口線、皮條線。上部的線上搭尺,下部的線和平線要下搭尺。如遇三裹柁,先瀝仰頭岔口線和皮條線。由合楞分瀝,顯眼處先瀝橫線,後瀝斜線,然後再瀝盒子線。
(四)刷色
清式各類彩畫,無論貼金與否,均以青(群青)、綠、紅及少量的香色(土黃色)和此色為主,互相調換。尤其青綠兩色運用,向來有固定規則。
一是,同一構件相鄰部分,青綠兩色相間。如箍頭為青色則皮條線的外暈為綠,裡暈為青色,綠岔口、青楞線綠枋心。箍頭必須與楞線的顏色一致。
二是,同一間內上、下相鄰的構件,青綠兩色相錯。如明間大額枋是綠箍頭、青枋心,則檐檩和小額枋是青箍頭、綠枋心。
三是,同座建築相鄰兩間,青綠兩色調換。如明間大額枋是綠箍頭、青枋心,則次間大額枋應為青箍頭、綠枋心。檐檩和小額枋就是綠箍頭、青枋心。
四是,一座建築物的外檐明間桁條,固定為青箍頭。由額墊板的箍頭設色同挑檐桁(小式墊板箍頭設色亦同檐檩)。柱頭箍頭為上青下綠。
五是,由額墊板與平板枋,如不分段劃分部位通刷一色,由額墊板刷紅色,平板枋為藍色。
斗拱刷色以角科、柱頭科為准,必須“綠翹綠昂青升斗”,再向裡推,為“青翹青昂綠升斗”,青調換。如遇雙數時,中間兩攢可刷同一顏色,座斗枋底面一律為綠色。
刷色的順序是,先上後下,先裡後外,先小處後大面。每刷完一個色後要認真檢查,不能刷錯,將色刷得無绺無節,均勻一致。
彩畫使用色彩較多,拍好的譜子有些地方面積較小,寫不下顏色名稱,為清楚標明各部位使用色侑,古匠師用代號注在彩畫用色部位,例如:六代表洋綠,七代表佛青,八代表石黃,九代表紫色,十代表煙子,三代表香色,丹字代表樟丹,白字代表粉,工字代表銀朱等等,如果是二綠、三綠色,用二六、三六代替;二青三青用二七、三七代替,這些代號一直沿用至今。
(五)包黃膠
單粉條和雙粉條多數要貼金箔,為了襯托金箔光亮,在貼金箔前要包一道黃膠。黃膠是用石黃、膠水和適量的水調制而成的(也可用光油、石黃、鉛粉調制成“包油膠”)。先包大
(六)拉暈色、拉大粉
將淺青淺綠(三青三綠)刷於金線兩側,由淺至深,這道工序叫“暈色”。箍頭暈色寬度一般為箍頭寬度的1/3,其余部位酌情而定。
靠金線畫一道白線,稱為“拉大粉”,後包小粉,將粉條包滿。無論黃膠或包油膠,膠量不宜過小,以免金膠油浸透而推動作用。
靠金線畫一道白線,稱為“拉大粉”,粗細以暈色1/3為度。這條白線還可以起到齊金作用。
拉暈色時要用尺棍,用小刷按暈色的位置、寬窄適當拉好,曲線部位按曲線拉。最後用刷子將暈色拉勻。凡有暈色之處,靠金線必須拉大粉,做法與暈色相同。較細的白粉道,是順著草花紋樣的三色外緣,畫一道細的線,叫做“行粉”。
(七)壓老
一切顏色都描刷完畢之後,用較深的顏色,如黑煙子、砂綠、佛綠、深紫、深香色等,在各色的最深處一邊,用畫筆潤一下,以使花紋突出,這道工序叫“壓老”。在死箍頭正中劃一道黑線,名為“掏”。檩頭、柱頭刷黑,稱為“老箍頭”。
攢活最後一道的深色,名為“攢老”,如硝紅底攢銀朱,深紫壓老;石黃底攢香色,深香色壓老;三綠底攢砂綠,深砂綠壓老。
(八)打點找補
彩畫結束之後,詳細檢查,將遺漏、滴灑勝髒處用原色補齊,由上而下清理干淨。這道工序必須仔細認真,不能圖省事。打點找補結束,彩畫才算真正完工。
六、 古建油漆
古建油飾工程可分為三大工序。即清理底層、地杖、刷飾。
一、清理底層
(一)斬砍。斬砍是古建油飾清理底層的代表項目。
舊建築油飾的砍活稱之砍舊活,是去掉木色表面上的舊有油飾。舊油飾的做法及破損情況很不一致。造成不一致的因素很多,所以砍舊活的要求比砍新活的要求復雜得多。在砍舊活時,只用一種方式是達不到清理目的的,必須結合撓、鏟、撕、剔一起進行,所以有砍淨撓白、撕、剔一起進行,所以有砍淨撓白、撕全剔到之說,這就是對砍舊活的具體要求。
(二)撓、洗、燒
撓活主要是修繕舊活中清理底層的一種方式,因為撓活不只是輔助砍活的撓灰底疤。撓活是針對不需要斬砍或無法斬砍的纖細部位或花活部位,直接以撓的方式進行清理的獨立工序。這些部位絕大多數是屬於木構的裝飾物,所以對撓活的操作要求要比斬砍細致得多,也較為重要。
(三)除鏟
除鏟是清理底層的又一種方式,俗稱刮鏟打掃。其應用比較廣泛,無論是營建新活還是修繕舊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但凡古建的木作部分。包括木結構、木基層、木裝修,其露明的木表面,都要進行油飾或彩畫。營建新活凡是不需要剁斧跡的部位、修繕舊活凡是不需要去掉舊飾面的部位,在做地杖或膩子前,都必須進行徹底的刮鏟打掃,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四)撕縫
撕縫是在油作清理底層中一道附加工序,在砍、撓、鏟的清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是木構建築,縫子是很難避免的,構造縫和木材表面的自然裂縫都屬需撕之列。所謂“撕縫,就是把原有縫隙的口部再開大一些,目的是在做地杖時,能使地杖灰較容易的進入縫隙之內。撕縫的要求:①用油工專用鏟刀,把縫口兩邊的直角鏟成八字楞的破口,使縫隙口形成長形漏斗狀,以便做地杖時使掖灰或捉膩子容易擠至縫隙的深部。②遇縫隙無論是構造縫或自然劈裂縫,均作撕縫處理。大縫大撕,坡口寬度應是原縫口寬度的兩倍。③遇縫內嵌有木條時,應視木條兩邊為兩道縫,分別做撕縫處理。不僅縫口邊要鏟成八字坡楞,木條的邊愣也要鏟成八字。④鏟完縫口坡楞,還應把刀尖插入縫內,隨縫隙走向來回劃動幾次,使縫隙內兩面三刀側之木面見了新茬,以便做地杖時,能吸收灰內的油質。⑤修繕舊活時,縫隙中一般都嵌有木條或地杖灰,凡是活動了的都必須剔出來,只有在縫內結合牢回不動的可以不剔出。對剔開的縫隙也要用刀尖莊縫內劃動幾次,並用硬毛刷子把縫隙內的積塵、木屑、灰顆粒等清掃干淨。
(五)剔、刻、刮
在修繕舊活時遇到雕刻花活,如牌樓上的雲龍透雕花板、九龍立額的匾邊,神龛的透雕蟠龍柱、毗轳帽,菱花隔扇上的浮雕龍鳳樘等,要清除其上之舊地杖,采取易、刻、刮的清理方式。
(六)磨活
磨活在清理底層中,主要針對做清色透木紋飾面的部位,多為室內裝修。
(七)嵌縫子、下竹釘
嵌縫子、下竹釘是清理底層工序中對木表面缺陷的處理措施。在撕縫一節中已詳述了對縫隙的處理方法。不過,撕縫只是小窄縫隙的處理措施,對於寬、大、深的縫子,就應用木條嵌入縫內,使一道大縫變成並行兩道小窄縫,然後進行撕縫。在營建新活或修繕舊活的清理底層工序中,都必不可少的。下竹釘則只是對營建新活的大木部分嵌自然劈裂縫則的附加措施。對大木的構造縫及木基層和木裝修的縫子,無論大小都不需要下竹釘。在修繕舊活時,對大木的自然劈裂縫,因多年的風干,漲縮的變化已極微,故沒有必要再下竹釘了。下竹釘是油漆傳統作法,今多省略,以木條代之。
(八)汁漿
木料雖經砍撓打掃,但縫內塵土很難清靜,故汁油漿一道,以1油滿:1血料:20水調成均勻油漿,不宜過稠,用糊刷將木件全部刷到(縫內也要刷到),使油灰與木件更加銜接牢固。
二、地杖
1.捉縫灰
油漿干後,用笤帚將表面打掃干淨,以捉縫灰用鐵板向縫內捉之(橫掖豎劃)使縫內油灰飽滿,切忌蒙頭灰(就是縫內無灰,縫外有灰,叫蒙頭灰)如遇鐵箍,必須緊箍落實,並將鐵銹除淨,再分層填灰,不可一次填平。木件有缺陷者,再以鐵板襯平借圓,滿刮靠骨灰一道。如有缺楞少角者,應照原樣襯齊。線中鞅角處須貼齊。干後,用金剛石或缸瓦片磨之,並以鏟刀修理整齊、以笤帚掃淨,以水布撣之,去其浮灰。
2.掃蕩灰
掃蕩灰又名通灰,作在捉縫灰上面,是使麻的基礎,須襯平刮直,一人用皮子在前抹砂(名為插灰),一人以板子刮平直圓(名為過板子),另一人以鐵板打找撿灰(名為撿灰),干後用金剛石或缸瓦片磨去飛翅及浮籽,再以笤帚打掃,用水布撣淨。
3.使麻
(1)開頭漿、用糊刷蘸油滿血料(1:1.2)塗於掃蕩灰上,其厚度以浸透麻筋為度,不宜過度。
(2)粘麻:前面開頭漿,後面跟著將梳好的麻粘於其上,要橫著木紋粘,如遇木件交接處和陰陽角處,隨兩處木紋不同,也要按縫橫粘,麻的厚度要均勻一致。
(3)軋干壓:名為軋麻,麻經粘上後,以若干人用麻壓子先由鞅角著手,逐次軋實,然後再軋兩側,注意鞅角不得翹起,干後如出現斷裂者,名為“崩鞅”。
(4)潲生:以油滿和不(1:1)混合一起調勻、以糊刷塗於寐上,以不露干麻為限,但不宜過厚。
(5)水壓:隨著潲生後,再以麻壓子尖將麻翻虛(不要全翻),以防內有干麻,翻起後再行軋實,並將余漿軋出,以防干後發生空隙起凸現象。
(6)整理:水壓後再復壓一遍,進行詳細檢查,如有鞅角崩起,稜線浮起或麻筋松動者(名為抽筋),應予修好。
4.壓麻灰
麻干後,以金剛石或缸瓦片磨之,使麻茸浮起(名為斷斑),但不得將麻絲磨斷。用笤帚打掃,以水布撣淨,以皮子將壓麻灰塗於麻上,要來回軋實與麻結合,再度復灰,以板子順麻絲橫惟裹襯,在灰上扎出線腳,粗細要勻要直、平。如工程需要作兩道麻或一麻一布者,此時可先不扎線,待上壓麻灰或壓布時再行扎線。
5.中灰
壓麻灰干後以金剛石或缸瓦片磨之,要精心細磨,以笤帚打掃,以水布撣淨,以鐵板滿刮靠骨灰一道,不宜過厚。如有線腳者,再以中灰扎線。
6.細灰
中灰干後用金剛石或缸瓦片將板跡接頭磨平,在笤帚打掃,以水布撣淨,再汁水漿一道(淨水),用鐵板將鞅角、邊框、上下圍脖、框口、線口、以及不下去皮子的地方,均應詳細找齊。干後再以同樣材料用鐵板、板子、皮子滿上細灰一道(平面用鐵板,大面用板子,圓者用皮子)、厚度不超過2毫米,接頭要平整,如有線腳者再以細灰扎線。
7.磨細鑽生
細灰干後,以細金剛石或停泥磚精心細磨至斷斑(全部磨去一層皮為斷斑),要求平者要平,直者要直,圓者要圓,以絲頭蘸生桐油,跟著磨細灰的後面隨磨隨鑽,同時修理線腳及找補生油(柱子要一次磨完、一次鑽完),油必須鑽透(所謂鑽透者就是浸透細灰),干後呈黑褐色,以防出現“雞爪紋”現象(表面小龜裂),浮油用麻頭擦淨、以防“掛甲”(浮油如不擦淨,干後有油跡名為掛甲)。俟全部干透後,用盆片或砂紙精心細磨,不可遺漏,然後打掃干淨,至此,一麻五灰操作過程就全部完成了。
三、油飾
我國舊式油漆,均以光油為主,其中加入樟丹、銀朱、廣紅等顏料,以絲頭蘸油搓於地仗上,再油以拴橫蹬豎順,使油均勻一致,干後光亮飽滿,油皮耐久,永不變色。其操作過程如下:
1.漿灰
以細灰面加血料調成糊狀、以鐵板滿克骨一道,干後以砂紙磨之,以水布撣淨。
2.細膩子
以血料、水、土粉子(3:1:6)調成糊狀,以鐵板將細膩子滿克骨一遍,來回要刮實,並隨時清理,以防接頭重復,干後以砂紙細磨,以水布撣淨。
3.墊光頭道油
以絲頭蘸配好的色油,搓於細膩子表面上,再以油拴橫蹬豎順,使油均勻一致,除銀朱油先墊光樟丹油外、其他色油均墊光本色油,干後以青粉泌之,以砂紙細磨。
4.二道油(本色油)
操作方法與墊光油同。
5.三道油(本色油)
操作方法與墊光油同。
6.罩清油(光油)
以絲頭號蘸光油(不加顏料者)搓於三道油上,並以油拴橫蹬豎順,使油均勻,不流不墜,拴路要直,鞅角要搓到,干後即為成活。
(3)椽望油漆,老檐應由左而右,飛檐應由右而左操作之。搓綠油時,如手有破傷者不得操作,以防中毒。洋綠有劇毒,宜慎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