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巖——山中古鎮
日期:2016/12/15 22:58:51   編輯:古代建築
偏巖古鎮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築、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立於鎮外,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磚捨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頗具“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詩情畫意。
偏巖古鎮座落在華蓥山脈西南面的兩支余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平均海拔為52O米,最高達942.9米。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巖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
該鎮是舊重慶通往華蓥故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雲集,商貿繁榮,名播川陝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築、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立於鎮外,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磚捨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境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桶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呈巨大的傘狀遮天蔽日,掩映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捨、民居小捨的後門,間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供人們下河取水、漿洗……、一座長條青石的小橋跨水橫亘,連接著鎮外的通道。古鎮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頗具“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詩情畫意。這裡還是當年華蓥山游擊隊經常活動的地方,你到此游覽,便會聽到《紅巖》一書中雙槍老太婆許多動人的故事。
特色景觀
正街街道
古鎮正街街道,用青石鋪築而成,順黑水灘河長約400米。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林比,店鋪建築多為木竹結構,皆以木斗為骨架,或以木板為牆,或以竹編籬笆糊粉為牆。屋頂多為硬山頂或懸山頂,茨瓦素牆,簡陋中透出清新、素樸的氣息。有些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宅樓呈吊腳式樓,懸空依柱而築,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設計效果。毛前端的花窗與欄桿均雕飾古雅,極富情趣。花窗裝飾或為幾何紋樣。或為花卉、果實圖案,一覽無余;憑欄遠眺,東有石佛寺,西有龍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遠處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黃桷樹
位於古鎮村頭。是偏巖古鎮的一景,已有五百多歲,粗大的樹干要4個人合抱才能勉強抱擾,當地人把它稱為“黃桷樹之母”。據說村裡其它的黃桷樹是用它的樹干插成的,它們都是它的孩子,所以這麼多年來它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
黑水灘河
古名亭溪,源出大華蓥山寶頂南坡,沿古鎮自北向南流過,鎮境段長9公裡,因以前上流有祼露煤巖,細煤塊被沖入河內與沙石相雜,河灘顯黑而得名。河水清澈,魚蝦可辨,波光粼粼,薄霧缥缈,沿河可遠觀山川秀色,近覽田園風光,身心俱回自然。
九合棧
在老街中部,一幢名為“九合棧”的木造樓宇格外引人注目。此樓拔地而起,在古鎮房屋中似鶴立雞群。樓高三層,底層大堂開敞,中有樓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為回廊樓閣,左右各有扶梯通達上一層樓閣。樓閣花窗與欄桿層層均有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巧別致,華麗富貴。
禹王廟與戲台
轉過橫街,空間高朗開闊,這便是古鎮的公眾集合之地——禹王廟與戲台。禹王廟為一縱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築,灰瓦粉牆,樸素大方。堂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禹王宮前是一古色古香的戲台,戲台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梁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古代戲劇圖案,戲台下為暗層,專供雜勤之用,節慶之時,周圍鄉鄰與來往客商雲集於此,看戲娛樂,熱鬧非凡。
書樓戲樓
系武廟同期所建。書樓為長廊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與戲台齊平,花窗欄桿均有木雕裝飾,頂部檐子有以戲劇場景為圖的雕飾,千姿百態、精巧別致。正中掛有牌匾,上書“古月樓”三個大字,書樓上層為官紳名流看戲品茶之處,平民百姓則匯聚底層院壩。戲樓原名“萬年台”,與武廟遙相呼應,青瓦蓋頂,檐頂起翹、舉折,四根頂梁大柱呈梯形排列,體現熱烈、高亢、恢宏、大氣的建築風格。戲樓分兩層,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梁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瑞霭祥雲、人物花草;下層為暗層,供化妝、更衣、勤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