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木渎古鎮自助游全攻略 生活家出游指南

木渎古鎮自助游全攻略 生活家出游指南

日期:2016/12/16 18:31:31      編輯:古代建築

  “生活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看那連綿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壩,深切的峽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樣都能滿足我們對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編特地為想出游的你准備了生活家出游指南,邊玩邊享受探險的刺激,背起包去體驗在路上的感覺吧!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各地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稱“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積木塞渎”。古鎮木渎由此得名。

  三國時,木渎已是三吳重鎮。東晉時司空陸玩為陸遜後裔,曾建宅於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後捨宅為寺,木渎成為佛教勝地。宋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設木渎鎮,屬吳縣,鎮以渎名。”,當時木渎已是蘇州城西諸鄉鎮的中心。至明代,木渎為吳縣六鎮之一。清朝中葉,木渎已是吳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揚繪有一幅乾隆年間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圖卷《盛世滋生圖》,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為這裡的山水風光而傾倒。民國時為木渎區公所駐地。

  1949年4月解放後,為木渎區政府駐地。1950年8月劃屬蘇州市郊區。1958年劃歸吳縣,為縣轄鎮。

  發轫於吳越的歷史文脈

  在江南為數眾多的古鎮中,歷史如此悠久,又兼得山水之勝的,惟有木渎。近年來,木渎鎮政府加大了古鎮保護的力度,先後投入1.2億元,修葺了古街、古橋、古河道、古民居,又修復了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私家園林。去年,木渎古鎮共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今年,游客接待量將達到35萬人次。

  吳越爭霸的刀光劍影,早已化作漁樵閒話。如今,經過精心整治的古鎮游覽區,再現了木渎另一段繁華歷史。木渎發轫於吳越,三國時胥江兩岸形成集鎮,北宋設木渎鎮,發展至明清,木渎已成為蘇州至太湖黃金水道上的最大商埠。鎮內居民稠密,商賈雲集,中市、下塘、山塘、東街等漸成市肆,其鎮區格局一直保留至今。木渎的繁華聞名朝野,文人雅士、退休官員、商界巨富紛紛來木渎構築私家花園,最盛時木渎的園林達30多處。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在木渎捨舟登岸。

  梳理了古鎮的歷史文脈,木渎的旅游開發便有了與眾不同的思路。一是保護小橋流水人家、青磚粉牆黛瓦的歷史風貌,二是以明清“園林之鎮”的理念總攬全局,展示木渎的名人名園文化。於是,嚴家花園、榜眼府第、虹飲山房等園林,在短時間內相繼修復開放,木渎旅游的特色日漸鮮明。

  山塘街一路到靈巖

  全長806米的山塘街,原本為乾隆御道。乾隆下江南,經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御碼頭登岸,在虹飲山房游園、看戲、品茶、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沿山塘御道前往靈巖山行宮。虹飲山房由秀野園和小隱園兩處明代園林聯袂而成,具有“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清末,小隱園部分為“刺繡皇後”沈壽故居。

  山塘街也是古鎮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據木渎旅游發展實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菊坤介紹,繼去年完成山塘街西段的環境整治以後,今明兩年還將投資1億多元整治山塘街東段,以及古鎮區和靈巖山的結合部,拆除嚴重影響古鎮風貌的障礙建築,恢復山塘御道的歷史風貌,完善和修復清代狀元畢沅的靈巖山館、詩人張永夫紀念館等。屆時,真山真水和園林古鎮渾然一體,游客沿山塘街一路西行,便可抵達靈巖山麓。這樣的游覽格局,在江南古鎮中獨此一家。

  門票:嚴家花園20元,虹飲山房25元,明月寺5元,古松園15元,榜眼府第10元,木雕館5元。古鎮園林聯票50元。

  位置:位於蘇州西郊靈巖山麓

  “園林之鎮”的文化底蘊

  走過“瑞門入勝”牌坊,循下塘河棚西行百余米,眼前兩座石橋一橫一斜。橫的是邾巷橋,斜的自然叫斜橋。源於太湖的胥江和來自光福的香溪成犄角之勢,一左一右匯合於斜橋下。左面胥江河岸,有榜眼府第、南街民居和廊橋等景點,右面香溪河畔山塘街上,依次為木雕館、古松園、虹飲山房、明月寺、永安橋和嚴家花園等。

  榜眼府第是近代政論家馮桂芬的故居。其結構為前宅後園,建築部分以磚雕、木雕、石雕為特色,尤以俗稱“花籃廳”的書房校 廬,和內宅的磚雕門樓最為精美。花園部分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出榜眼府第,轉入南街,只見街巷深深,人家或臨街或枕河,河上還有質樸無華的廊橋。

  山塘街上的古松園,為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的蔡少漁的舊宅,因後花園一株高逾10米、樹齡達500多年的明代羅漢松而得名。園內的另一大特色,是以雙層長廊把亭台樓閣連成一個整體。漫步其中,近看古松郁郁蔥蔥,遠眺靈巖青山含黛。時值深秋,更有一株200多年的銀杏金黃一片,與蒼翠的古松相映成景。

  古鎮內名氣最大、造園藝術最高的園林,要數幾易其主的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的第一代主人,為乾隆年間的蘇州大名士沈德潛。道光八年,此園被木渎詩人錢端溪買下,取名“端園”。光緒二十八年,端園又轉讓給木渎首富嚴國馨。嚴氏買下端園後,由香山幫建築大師姚承祖率能工巧匠重新修葺,成為江南一大名園。

  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乘坐專線車,在蘇州火車站乘坐公交游4線、20路、38路,均可直達木渎古鎮。

  木渎地處太湖流域,這一地區長期形成的水鄉習俗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木渎古鎮由於經濟相對發達,它的民俗風情更具鮮明特色。吳地節慶習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則應有盡有。昔時這裡的廟會每年達二十余次,如“猛將會”、“廟場汛”等,規模盛大,屆時萬人空巷,壯觀非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