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鎮:聽著黃河的濤聲入夢
日期:2016/12/16 18:35:52   編輯:古代建築
我特意找了間入夜聽得到黃河濤聲的客棧住下,一放下背包就急著去領略那黃河與黃土高原交相輝映的古拙氣色。炊煙下的古鎮有如一位叼著旱煙袋的睿智老者,被夕陽裝裱出打動人心的美。落霞把黃河染得讓人不敢直視,古色古香的窯洞和輾上車轍印的巷子,讓我仿佛迷失在時空的隧道裡。
傍山臨河的民居裡非常雅致潔靜,隨意點綴的幾盆花草,或是一棵棗樹,都很有活力和情趣,令人不知不覺就忽略了黃塵飛揚的貧瘠。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會受到熱情接待,這是個還沒有被旅游開發商業化的地方。鎮上人家吃飯時喜歡捧著大瓷碗坐在屋門前,朝緩緩流淌的黃河圍成個半圓,看著落日,吃著鹹菜與米飯,順口聊著家常……很家常、很世俗的場面,很奇怪地在我眼中變成了極溫暖、極富人情味的風景。
來到黃河邊,渡口處,可見收工的船工坐在船錨上發呆。他對我的詩興大發式的感慨並無興趣,敷衍了我幾句,便又如蒼茫暮色一樣沉默了,或許沉默就是他解讀黃河的方式。
碛口下游不遠處有碛,名曰“大同”。“碛”,是指河道中由沙石堆積生成的淺灘,也是讓河上運行的貨船止步卸貨改走旱路的“攔河虎”。碛口因為“大同碛”而成為九曲黃河第一鎮,擁有過作為商埠重鎮的流金歲月,也打造了諸如西灣村陳氏家族等依托地理優勢而暴富的巨商。
碛口人像所有古鎮上的居民,喜歡緬懷那些隨著黃河遠去的帆影。在鎮上,隨便找個上了些年紀的老人聊天。不用太多對話,只需為他點燃那桿煙,便會聽到一段段有關碛口的故事。碛口鎮在鼎盛時期雲集了三百八十余家大小商號,主街全長五華裡。“馱不盡的碛口,填不滿的吳城”、“碛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等流傳至今的民諺,赫然展現一幅當年的繁華情景。只可惜,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濟的發展,渡口不再重要,而榮華也成為煙雲夢境……老人說完,往往會重重地歎一口氣,然後重新陷入吞吐出來的煙霧裡。
碛口的碼頭故事很多,鎮上的人隨口都能講出一串。這些故事順河而來,又順河而去,或許是一段愛情,或許是一段孽緣。“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到了碛口,似乎一切都與風月有關,卻又說不清道不明哪份情沾得上風月。或許在碛口的故事裡,平淡是最重要的章節。只有那留在岸邊的吱吱呀呀的轳辘,偶爾能汲起一段清亮的往事。
在碛口的時光是閒散、寧靜、安詳的,隨時能將心情放逐在水天之間。逛累了,便坐在河邊發呆,聽著水聲,吹著河風,不去苦想碛口的深處究竟藏了哪些黃河流不走的記憶,最要緊的是入眠時,能枕著黃河經久不衰的濤聲,一覺無夢到故園。
離開時,我又見到那個曾被我打擾過的船工。他正在河道上行船,扶著船舵,一臉專注地哼著小曲。而岸邊講故事的老人仍在抽著那似乎永遠也不會熄滅的旱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