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陽宗大香”堪稱世界之最。 |
 |
關索戲也是盛會上的必演節目。資料圖片 |
走進陽宗海
新聞速讀 陽宗鎮在正月十五舉行的燒高香民俗活動,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由竹木、彩紙、彩布制成的兩炷高6米、直徑1.3米的高香,在全國都十分罕見。高香是由鎮長和鎮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香頂點燃,意在為整個鎮祈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安康。
陽宗鎮陽宗海畔有一個大集鎮名叫新街,新街東側山麓有一座始建於明朝弘治丁巳1497年的龍泉古寺。自龍泉寺建成後,新街附近的村民每年都要舉辦元宵節的上元盛會(後稱龍泉盛會),壩子中的關索戲、龍燈、獅子、花燈、打秧佬、般打等古老的文藝表演都要在山上表演。
龍泉盛會期間,立在龍泉寺大門外的兩炷大香可稱得上“世界之最”。大香高6米,頂口最大直徑為1.3米,底部直徑為0.33米。兩炷大香如倒錐形插在專門用青石打制的香座上。由於制好的大香彩繪得五彩缤紛,又高又粗,遠遠望去,猶似兩座倒立的彩塔,蔚為壯觀。
在當地有個傳說,龍泉寺裡有一潭像太極圖的龍泉水,許多龍為爭這眼龍泉而打架,於是這裡經常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造成沖田淹地的災禍,後來村民隱約聽到了神的啟示,說點兩炷高香可以保平安,村民照辦了,果真見效,當地村民就一直延續了這項傳統民俗。
“正月十四送香,正月十五裝香,正月十六點香,連續三天歌舞不斷,看戲、休閒、娛樂,享受節日的喜慶。” 新街村民劉興說,龍泉寺是當地群眾娛樂的地方,地方戲唱起來,精心裝扮過的人們自發地在戲台上表演節目,用別樣的方式來過新年。
正月十四一大早,是陽宗鎮送大香的日子,也是元宵節送、點大香活動中最隆重的一天。早早地,陽宗就沸騰了,人們成群結隊地匯集到新街,等待著把大香從這裡送到東側寶珠寺山麓一座始建於明朝年間的龍泉古寺。中午12點,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後,送香開始了。一場群眾演出的大聚會開演了,每個人都是主角。
燒高香活動隊伍是由童男童女抬著裝滿松毛、柏枝的火盆開道,年輕人抬著大香緊隨其後,其後是抬著紙扎的大馬、唱著關索戲、耍著獅舞著龍、打著腰鼓、跳著煙盒舞、唱著花燈的各類文藝團隊。隊伍經過新街村、大營村、小營村,再隨彎彎的山路向村後山上的龍泉寺進發。隊伍每經過一家,每戶人家都要在家門前點燃松毛、柏枝,放鞭炮迎接大香,稱之為“打醋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吉祥如意。文藝隊伍一路走,一路表演,而送香的人們則走著跟在大香後面,像護送出嫁的女兒一樣,把大香平安送到龍泉寺門外,待兩炷大香插入堅硬的青石香座豎穩後才息鼓、停舞。
兩炷大香被繪得五彩缤紛,插在龍泉寺門口,遠遠望去,猶似兩座倒立的彩塔,蔚為壯觀。據當地人介紹,大香的制作要經過幾十個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先選一棵碗口粗、6米長的樹干為支撐,除留出約一米長的干做插香用外,用篾圈按圓錐形往上編扎,並每隔一米左右用橫木做一個十字架將樹干固定於中心,同時也為在香內裝香面的人好上下,兩炷香的骨架編扎完後,表面用白紙糊好,由民間藝人繪圖、扎花或貼上民間繪圖。香面要待兩炷香在龍泉寺門外豎立起來後再裝,因為大香是在新街編扎,新街離龍泉寺還有近三公裡的山路,若在山下就裝香面,送上山時就抬不動。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天中午開始點香。大香燃起來,這時廣場上的演出開始進行,這天也即是盛會的高潮。這兩炷香一直要燃兩個月,每天有四方八面的群眾不斷來參拜慶賀。
大香燃完也正是當地備耕春耕開始,故而據傳,龍泉寺盛會點大香是為了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現在已變為當地群眾以娛樂為主的民俗活動,並且這一民俗活動一直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