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澤俊:古建專家就像百科全書
日期:2016/12/14 10:55:12   編輯:古代建築他的家,整潔安靜,比我想象得要簡陋得多。
書房和臥室的書架上,擺滿了他自己寫的和別人寫的書。客廳裡,也和很多普通人家一樣,用一個博古架把會客區和餐廳區隔開。我細細打量這所謂的博古架,上面擺著的物件尋常且過時,甚至還有一瓶絹花放在上面。
這是不尋常的。
所以,當他吃過早飯,挪動著患病後不方便的腿腳走向我,並為我的等待表示歉意時,我的問題沖口而出:柴老,你搞了一輩子文物,這家裡怎麼沒件古玩呀?
因為他不是別人,他是柴澤俊——山西古代建築研究第一人,負責過永樂宮搬遷管理和施工,主持過晉祠聖母殿修繕工程、五台南禅寺修繕工程、去台灣鑒定並迎回靈石資壽寺十八羅漢頭像、獨自拿出布達拉宮修繕方案,在山西這個全國文物大省當了12年古建築研究所所長、當了8年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的柴澤俊。
他把手一擺,淡淡一笑:“文物干部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自己家裡不能有文物。要說拿文物,就是我揀個你們眼裡的爛東西都是好的,我認識呀,但咱不做那事,這是搞文物的禁區。”
人們總會對堅持職業操守的人產生敬意,尤其當他每天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我更好奇的是:這份鑒寶的眼力是怎麼練出來的?有沒有什麼秘笈傳承?
他哈哈大笑:“哪有什麼秘笈?我是個初中只上了三個月的高小畢業生,我研究東西也好保護東西也好,下了很多苦工夫,工作50多年,從來沒有過過什麼禮拜天節假日……”
話匣子就此打開——
1954年,在太原大營盤等活干的年輕人
我是臨汾人,我父親是從山西大學堂畢業的,我還記得有塊學校獎給他的牌子,上寫“六榜第一”,但他29歲就故去了,我當時只有兩歲半。
家境困難,我剛讀到中學就失學了,就一直想出來找點事情干。1954年,我20歲了,背個鋪蓋到了太原,每天一大早就到大營盤沙河橋上等活。有時候一天能掙8毛,有時候一天能掙1塊。並州路邊有很多飯攤,買一碗高梁面就是一頓飯,一天還得花兩毛錢店錢,睡大通鋪。
9月,父親的同學徐德俊介紹我到晉祠文管所打臨工,那兒當時正翻修獻殿,我在工地干的是拉砂、篩灰、拌灰這些重體力活。
苦不苦?當然苦,可從來沒想過“咱回家吧,回到臨汾咋也有地種有飯吃”,我就覺得,人的一生如果不在青年時期受一點苦、見一點世面、學一點真正的知識,一生都會無所作為。
晉祠裡最忙的小工人
在工地上,很快我發現一個問題,每次用馬車拉來石方土方,人家報多少就是多少。我說這一馬車最多能拉半方多石頭,怎麼可能是兩方呢?大家很高興:你會算?那以後你來給咱做這個工作。從這開始,我就專心做計算、報表事務,把工匠拆下來的構件分組編號。到了年底,獻殿暫停施工。我就到了在晉祠設計太原市城市規劃模型的小組做雜工,平時人家做模型我就留心看,程序、造型、彩畫,一點一點學。
我對文物工作著了迷。那時候古建專家祁英濤、杜仙洲、劉敦桢,雕塑大師劉開渠來晉祠考察講學,我寸步不離地跟著聽,對人家說的話幾乎都能一字不漏地記下來,他們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
1955年3月,省林業局的一支綠化隊在晉祠背後的懸甕山植樹,我和這支隊伍住一個院裡,就主動幫他們扛測繪工具上山,很快又學會了各種測繪技術。
6月,獻殿又開工了,我成了最忙的人。
1955年7月,獻殿修繕工程竣工,我又開始發愁,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晉祠文物管理所的負責人向上面打報告留下我,就這樣,我正式入了行。
花8年時間給永樂宮搬了家
1958年,治理黃河的三門峽工程動工築壩,芮城永樂宮恰在水庫淹沒區內,文化部請示國務院批准遷移保存,山西成立了永樂宮遷建委,我被抽調過去,參加勘察選址、起草遷建方案、承擔遷建工程的施工和管理。
永樂宮遷移保護大家都沒干過,在我國文物保護史上無先例可循,責任重大,技術難題甚多,尤其是遷移壁畫,國內外都沒成功先例。盡管有祁英濤等專家主持設計,施工前期給了技術指導,但施工工作的重擔一直落在我這個業務知識和技術能力都極為“淺薄”的人身上,
剛去時我只有24歲。從1958年的8月8號進永樂宮,到1966年8月8號回太原,8年我只回家過了兩個春節,工地上根本離不開人。
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有什麼“武功秘笈”嗎?要想搞文物搞到這個程度,你就得把中國文史知識、考古學方法、工科的技能(繪畫、測量、施工)集於一身,才能承擔起這項工作。
在建築上,建築史、建築結構、建築力學、建築材料、建造功能技術、建造規劃、布局,甚至材料的加工,施工的技術方法你都得會。
除過這些以外,社會科學、宗教學、道教、佛學、佛教史、道教史,包括佛教的宗派,你都得學習。
我一直在拼命地學習實踐,白天工作,晚上總結,8年共整理筆記16本,記錄卡片近萬張。胃潰瘍發作疼得實在受不了,就拿個木棍或算盤頂著胃。
做這種事,就得不把它當成苦,就得做別人眼中的傻子瘋子。
1966年,永樂宮遷建工程告竣,機關接連3次電報,催我回太原參加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32歲的反動學術權威
一進了機關大門,就傻了,90張大字報“歡迎”著我。
三個罪名: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為呂洞賓修府造廟的牛鬼蛇神。掛上牌子批呀斗呀,開始調查我的問題。
遷永樂宮時芮城縣的縣長,想買點刨花生火用,交了十塊錢,一分錢一斤,我給他用車拉了一千斤。調查的說這就是行賄受賄的證據!他們去找縣長取證,被他痛痛兒地罵了一氣:你們覺得不虧心?良心上也過得去?
我到什麼時候都敢說我沒有一分錢的貪污,沒往家拿過一件文物。
折騰得沒辦法,胃病發作,蹴到地上汗珠子滴個不停,最後送到醫院做手術,把胃切了四分之三,總算斷了我這胃疼之苦了。
可“文革”期間對文物的破壞,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文革”結束後,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實地考察了100多個市縣的重要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寫了《三十年來山西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調查保護紀略》,公布了山西宋金(12世紀)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占全國同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的72.6%,元代木構古建築350多座,古代彩塑1萬多尊,寺觀壁畫較好者7000余平方米,這些均居全國首位。這一結論顯著提高了山西文物在全國的地位,成為後來山西被列為文物大省的重要條件。
花了幾百萬,和沒修一個樣
我50歲任山西古建所所長、62歲調任山西文物局總工程師,70歲才退休,先後主持和指導過山西100多項古建築修繕保護工程。
1993年到1996年,我主持晉祠聖母殿大修。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來參加驗收儀式,他問一些老同志修得怎麼樣,老同志們說:花了大幾百萬,和沒修一個樣。
張文彬局長一聽放心了:“你們覺得這是個貶詞,我覺得這是很高的評價,說明達到理想的境界,難得。”
修舊如舊,是梁思成先生1954年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保存原狀的理念。保持原來的布局、規模、形狀、結構、陳舊面貌,原有的構件、工藝。我修聖母殿、朔州崇福寺舊構件保留95%以上、修五台南禅寺90%以上。歷史已經走過來了,怎麼能倒回去呢?80歲的老人還能回到嬰兒嗎?但歷史上修過的痕跡要保留,那是歷史的信息,不能改。比如聖母殿的地震遺跡,正好說明宋朝的代州地震,影響到了太原。
從事了幾十年這個工作,覺得自己並不高明,只不過是把歷史上的好東西稍有所發現,比如在研究寺觀壁畫的時候,我說了一些很大膽的話:
宋代以來,文人水墨畫盛行,一些帶有偏見的美術史家重水墨不重重彩,重山水不重人物,尊文人而鄙工匠,傳世之作,價值千金。上百平方上千平方的壁畫,畫師的姓名、籍貫,他們的作品,長時期被淹沒在歷史汪洋大海中,不為後人所知,這是極不公平的。
繁峙巖山寺近百平方米,王逵的畫,其中有一幅南門外的街市圖,蠻可以和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相比:《清明上河圖》立於卷軸之上,王逵之作立於粉壁,千年未泯,難能可貴。再比如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上4米長的飄帶,毫無敗筆之處毫無接筆之痕。
中央美術學院後來專門成立了壁畫系,我覺得這是保護中國壁畫的需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民族文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