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李莊,一個訴說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圖)

李莊,一個訴說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圖)

日期:2016/12/16 17:53:04      編輯:古代建築
李莊,一個訴說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圖)
  燥熱的夏日,心靜自然涼,不如去那些悠久的清涼的古鎮慢游、尋幽。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看遍了歷史古跡變遷,心底裡沉澱的還是那小小的一間廟宇,一片村落,一座古鎮。千年的古鎮,蘊藏了一個民族的精髓,見證了千年的歷史,清涼幽深如古井深潭。這個夏日,本刊特別推出“風情古鎮”系列,帶您走進那一個個幽靜的古鎮,品味千年的沉香……

  “李莊坐落長江源,悠悠歷史朔秦漢。山頂曾經開 道,山腹奇險置懸棺……”周懋庸先生的一曲《李莊歌》,道出了中國李莊的千年歷史。而今,這座位於四川宜賓的古鎮再次吸引了眾多探幽尋古的游客。漫步在江邊,清新豁朗的江色讓人心無旁骛,沿岸而下,兩邊的茶樓、酒肆、商號古樸悠然。踏著青石板,信步游走於李莊狹窄的小巷,思緒也隨之回到了那個逸遠的年代……

  李莊,素有“萬裡長江第一鎮”之稱,自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年的建置史。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李莊已經演變成為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重鎮。且不說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譽為李莊“四絕”的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僅就李莊在1940至1946年短短六載的艱難時光中慨然相助數以萬計的中外學者,以一方淨土保存並發展了民族的歷史文化,這個小小的城鎮也足以列入中國千年名鎮的行列了。

  傳承文化有功績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華民族正面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進攻,從上海歷經波折遷到昆明的國立同濟大學,打算遷往四川,一批中央研究單位也在醞釀遷川。據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希望這次能搬到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南溪縣李莊鎮的士紳聞訊,發出了“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的電文。於是1940年秋,同濟大學率先前往,隨後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人類學所籌備處、中博院和中國營造學社也陸續遷往李莊。一時間,來自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齊聚在李莊這個彈丸之地,素有“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之稱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歷史學家傅斯年、“東巴文化之父”李燦霖等在李莊寫下了各自的巨作,而中國經濟、建築、社會、歷史等各方面文化研究也在此有了縱深的發展。

  從此之後,古鎮李莊不再是一個地圖上的村莊名稱,它簡直就是一張安放在烽火中國的歷史書卷,是眾多學者嘔心瀝血成就的一部熠熠不朽的民國學術史。

  民俗建築堪稱奇

  李莊鎮歷史悠久,人文荟萃。一千多年來的時間它不僅完好保存了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旋螺殿、奎星閣等,鎮上眾多的古街古巷和古民居四合院,也盡顯川南民居韻味。

 
  當年梁思成在李莊居住時,曾贊譽李莊的民俗建築,說有“李莊四絕”: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兩千多公裡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禹王宮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張家祠的舀鶴祥雲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镂空的祥雲襯托,上有兩只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雄偉建築,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在多次考察後贊譽:“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除此之外,李莊民居也獨具地方歷史韻味。比如體現川南古鎮民居建築習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透結構的二層小青瓦房屋,冬暖夏涼,錯落有致,協調和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