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春節熱門出游線路大推薦:古鎮

春節熱門出游線路大推薦: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4:08      編輯:古代建築
   新春佳節,出游的人們喜歡湊熱鬧,卻怕馬不停蹄的節奏。年終歲末,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利用這個長假好好放松身心,幽靜又不失“年味”的古鎮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在這些古鎮裡,可以懷古,可以養性,也可以偷懶,而且因為這些古鎮有著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古樸民風和悠閒節奏,所以即使春節期間街巷之中人頭攢動,也不會破壞了那份雅興。 

    關鍵詞:桂系古鎮 

    推薦地興坪古鎮 

    陽朔是很多人向往的度假勝地,在距離陽朔不遠處,還有一個更加清幽的古鎮兀自矗立了千年,那就是興坪古鎮。 

    興坪位於陽朔縣城東北部,距陽朔縣城25公裡,至今已有1730多年歷史了。古鎮中的古橋、古渡、古亭、古戲台、古廟、古寨、古樹和古村落建築群,完好地保持著歲月的風貌,老街長長,古巷深深。優美的漓江從古鎮中蜿蜒流過,也把最精華的段落留在了這裡。 

    鎮上人說,興坪古鎮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三條街上。一條是老街,它是一條長1公裡多的石板街,這裡都是有著數百年以上歷史的老房子,一律的青磚青瓦青石板,雕梁畫棟。有的地方於兩戶之間留出一條胡同以供通行,頗有古風,有的房子的屋頂上都長出了茂盛的雜草或小樹,有的牆上鋪滿了厚綠的青苔。 

    另一條是新街,這裡多數是百年左右的房子,到現在只剩下些木板房了。第三條是湖南街,這是因當年湖南會館在此街而得名。不過,現在已找不到它的具體位置,只能從一塊鋪在路上的石碑上隱約看到一些有關它的文字。 

    老街邊的關帝廟很有名氣,距今也有260年的歷史了,現在僅存偏殿和戲台。廟內的“萬年戲台”是桂北地區較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戲台,戲台台口兩柱因演戲所留叉眼痕跡20多個,尚依稀可見,台緣橫貫著四幅木雕,圖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動明快,經鑒定是四出傳統戲曲浮雕圖。戲台內左側有一面四幅一體可折疊木質屏風,均為楠竹浮雕圖,下端落款為“乾隆乙丑年板橋贈”,是否出自鄭板橋之手已經是個謎了。 

    坐落於距興坪古鎮約1.5公裡的漓江邊的興坪漁村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古村,歷來受到名人雅士的青睐,有近500年歷史。村裡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48座,都是青磚黑瓦,坡屋面、馬頭牆,飛檐畫棟雕花窗,具有典型的中國明清時期桂北民居特色。村前漓江環繞,村後奇峰雄起,絕對是一個自在的去處。 

    民俗: 

    興坪民風淳樸,人們長久以來在山水田園之中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有很多獨特的民風民俗。比如每逢初一、十五,街上的人們都要像過年般祭奠先祖。每年的農歷九月十九廟會,全鎮的男女老少聚集到街上,舞龍舞獅、搭台唱戲、對山歌,熱鬧非凡,寺廟也在這一天作盛大佛事,善男信女們紛紛前往朝山進香,小攤販們則打油茶、包棕子、炸油條、賣艾葉粑粑。賞牌燈 

    是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和龍燈、獅燈、故事台、八寶紙扎一樣在興坪流傳已有上千年歷史。牌燈由牌和桿組成,主要部位是一種扁長方形的紙糊燈籠,內部裝有燈具,晚上光彩熠熠,花團錦簇,正面寫上牌字,背面五彩缤紛,框內還暗裝有八個或十個馬頸鈴。整隊舞者共22人,其中1人敲碗鑼,用鑼聲和自己跑出的路線指揮隊伍,很有觀賞性。舞草龍 

    舞草龍的習俗在興坪流傳已久,相傳甚遠。每年只有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才舞草龍,並且只有在晚上才舞。草龍全身用稻草扎成,龍身在15節左右,每節都插有點燃的香,龍身在舞動時,點燃的香隨風飄動流星般閃爍,非常漂亮。每當草龍舞到某一戶人家時,這家的人便會主動的為草龍插香、燃放鞭炮,以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跳大頭狗 

    在興坪,只有在重大節日時才會跳大頭狗,其跳法與舞獅相同,一人舞頭,一人舞身,樂器主要是大鼓、大镲、小镲、鑼,每當跳大頭狗時附近的群眾便自發地進行圍觀,燃放鞭炮,場面十分熱鬧。板凳龍 

    跳板凳龍的時間一般也是在春節期間。跳板凳龍由三人組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龍頭、龍尾用竹子扎成固定在二人板凳上用彩色紙裱好,龍身用一張二人板凳裱好就成,跳板凳龍的人一般帶面具,面具為一些常見的小丑形象,樂器是二胡、三弦等。趕鬧子 

    興坪人把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圩市叫鬧子。本鎮習慣把人們到圩市買賣辦事統稱“趕鬧子”。興坪圩市是陽朔最早的圩市,成立於東漢三國時期,迄今已有1800年以上的歷史。 

    每逢圩期,圩市上從早上8時成圩開始至下午4時左右散圩,到處都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在這裡可以看到興坪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購的面貌,可以買到本地產的最新鮮的果品、蔬菜,各類山珍佳肴,還可以吃到最地道的地方風味食物。 

    食俗: 

    興坪古鎮上的特色菜,就是各種漓江魚。漓江魚的種類很多,有馬尾骨、黃鳝骨、鯉魚、草魚、鲋魚、塘角魚、鳜魚、鲫魚、大眼包、鲢魚等。由於煮法不同,味道又有很大的不同,如湯的清甜透香、焖的軟滑潤喉、燒的軟香爽口、炒的香辣開胃。但不管是什麼魚,總的感覺就是味甜而彌香,古鎮上的大小館子都有自己的絕活,可以逐家品嘗。 

    興坪還有一些除魚以外的名菜,最有名的是筍干蟲仔雞、香芋六吃、柚皮釀和野菜清湯。筍干蟲仔雞用產自山間的小白竹、小黃竹、小苦竹的竹筍經水煮後曬成的筍干,與在田地裡專靠吃蟲長大的土雞煮湯,甜而不膩。香芋六吃用本地特產的香芋經多道工序可做成六種菜,包括炸、焖、湯、蒸、膏、扣。 

    除此之外,油茶、粽子、松花糖、油果之類的小吃也不容錯過。興坪油茶的味道很是香醇,口感極好,喝的時候還配以松花糖、油果子、炒花生、米花等一起食用。興坪尼姑面創於月牙山隱真巖尼姑庵,又叫姑子面。首先將面用手工精細加工,煮熟入碗,再上蓋香菇、木耳、素火腿、面筋、油炸腐竹、香蔥等,淋上香油,撒上胡椒辣椒等調味品,是素食佳肴。在興坪鎮上還可以買到著名的甘蔗,甜脆多汁,因有解酒和解油膩作用,是當地人過春節時家家必備的食物。 

    關鍵詞:江南古鎮 

    推薦地同裡 

    同裡古鎮有著江南小鎮中難得的大氣和開闊。它四面環水,被五湖環抱,東面是同裡湖,西面是龐山湖,南是葉澤湖與南星湖,北面是九裡湖,同裡古鎮在水的包圍中獨自盛開。被青山綠水滋潤著,文人雅士流連和居住於此,讓同裡又多了幾分書卷氣,然而同裡古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它眾多的明清古建築和私家園林。 

    同裡區別於眾多江南古鎮之處,也正是它的建築之美,建築物充分利用了街巷幽曲、河道縱橫的古鎮地形,將建築融於山水之間,精細的雕琢卻一點兒都不顯得突兀。去過同裡的人,都知道它的特色——“一園”、“二堂”、“三橋”。其中的“一園”所指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退思園。退思園是晚清私家園林建築的經典,精巧的格局集中了江南園林山、池、建築、籐木、花草的所有特色卻不龐雜,而是充滿了和諧的詩情畫意。 

    民俗: 

    同裡比周莊大,古民居散落在古鎮中,青石板鋪路,水道寬闊不如周莊隽永,但更開闊。在一些橋上,有時會看到一些熬藥剩下的藥渣,據說誰家孩子生病,就把藥渣倒在橋上,踩到的人會把孩子的病帶走,很有意思。 

    推薦地西塘 

    西塘在江南古鎮中不算古老,卻勝在獨特的風景和悠閒的人文氣息,夢裡水鄉,是人們對如詩如畫的西塘最深的眷戀。夕陽西下,漁舟扁扁,西塘古鎮唱著清麗婉轉的詩歌,演繹的是最貼近世俗的人文情懷。 

    西塘橋多、弄多、廊棚多,最為著名的景色是沿河而建的廊棚,為全木結構,有數百米之長。古民居與廊棚相對,小船順水而過,很有江南風致。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是江南水鄉古鎮中難得一見的,石皮弄、尊聞堂、臥龍橋、禮耕堂等古老的明清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古老而又樸素的宅院悠然屹立,順著高深的屋壁望上去,陽光透過小小的天井傾瀉下來,彌漫在斑駁、長滿青苔的灰牆之上,講述著光陰的故事。 

    民俗: 

    西塘開發旅游的時間不長,所以相對來說游人還不算多,清幽別致,漫步其間很是悠閒。西塘與其他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走累了點一鍋老鴨煲馄饨,或者點份臭豆腐和醪糟,坐在廊棚下細細品味水鄉人家的生活實在是一件惬意的事。建議在西塘小住,夜間景致別有味道。 

    推薦地烏鎮 

    烏鎮是江南最具文化氣息的小鎮,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烏鎮繁衍生息,歷來文人荟萃、人才輩出,小鎮歷史上曾經出過64個進士,161個舉人,曾游學或寓居於此的有昭明太子、陳與義、張楊園、鮑廷博、夏同善等,生於斯長於斯的有文壇巨匠茅盾、沈澤民、孔另境等。小小的烏鎮,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萦繞著沉甸甸的人文氣質。 

    烏鎮的古建築保存相當完整,水道、老街交錯縱橫,古風盎然,可入詩畫。流連美景之外,一定要去茅盾的故居看看,看看茅盾親自種下的棕榈樹。走在烏鎮的小街之上,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茅盾先生筆下百年前的小鎮,枕河人家的江南古韻在周身彌漫開來。 

    民俗: 

    在江南水鄉,有不少像烏鎮這樣的古鎮,美麗寧靜得像一顆顆珍珠。而烏鎮除了擁有大家都具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築之外,更多地飄逸著一股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鎮東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鎮上的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手工藝品有藍印花布、竹刻工藝、烏鎮絲棉、手工木雕、湖羊筆等。 

    推薦地南浔 

    在歷史上,小小的南浔曾經是這一帶最富庶的古鎮,是江南聞名遐迩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幾百年的歲月至今也沒有完全侵蝕掉南浔曾經的華貴,今天的南浔,保留下眾多的名勝古跡和經典園林,是江南數一數二的“園林之鎮”。 

    南浔小蓮莊是江南最著名的私家園林之一,它是劉镛的私家花園,園林分為外園、內園。外園主體是20畝的荷花池,每年夏季,池塘中荷花滿池,與亭台樓榭交映生輝,美不勝收。園林西部是劉氏宗廟,蘊含著豐富的宗祠文化。內園位於東南角,以偌大的太湖石堆積的假山為主,園雖小,景致卻不少。而嘉業堂是著名的藏書樓,與寧波的天一閣齊名。 

    民俗: 

    與其他江南水鄉的古鎮一樣,在南浔可以看到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橋、百年的老屋,聽到不少在史書裡提到的名字。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在充分領略傳統的同時,你還能品味舊時代的時尚。比起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韻味,南浔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江南名園,中西合璧的巨宅宏廈、庭院裡古松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 

    推薦地木渎 

    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這裡的一河一橋,似乎都能牽引出一段古遠的傳說,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是伍子胥所建,而香溪則是因西施在此洗妝滿河生香而得名。 

    木渎的私家園林是絕對出眾的,在明清時,木渎有私家園林30多處,至今仍保留了10余處,私家園林成為木渎的最大看點。嚴家花園原為乾隆年間蘇州大學士沈德潛的故居,園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園內一株古玉蘭據傳是乾隆下江南夜宿沈宅所栽的。 

    虹飲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廣袤,建築大氣,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他園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園。靈巖山館是清代木渎狀元畢沅的私家別業,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吳中著名山水園林。古松園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 

    民俗: 

    木渎私家園林是最大的看點,它在秉承蘇州園林精致幽深的意境之外,又融合了山水的靈氣和高遠,充滿了獨特個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