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寧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5:53   編輯:古代建築1759年,清軍平定“大小霍加之亂”,統一了天山南北,翌年在喀什噶爾置總理南疆八大城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1762年在喀什噶爾舊城(即今市區東半部)之西北2裡許,原波羅尼都的私人莊園址上興建一新城,作為參贊大臣衙署,新城設四門,“周長二裡五分余,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頂厚四尺五寸”
(《回疆通志》),城內“建倉庫、衙署及兵屋;城南辟教場、將台,規模大備”(《新疆回部志》),還有關帝廟、萬壽宮(為清官員舉行祭祀或大典之處)等大型建築。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清高宗正式為此城賜名為“徕寧城”。原址在今市區西喀什地區公安處駐地,舊城牆至今可見。當時,本地人稱其為喀什噶爾新城(或滿城)。1794年,徕寧城南門外又修建大批商肆店鋪,由內地遷來的滿、漢商民開業經商,清人評價說:“徕寧城仰瞻宮廟之輝煌。憑臨城池之壯麗,居然新疆一都會矣!(《新疆回部志》)。
1826年7月間,張格爾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攻陷喀什噶爾舊城。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率殘部與1000余江、浙、湘、蜀、陝、甘籍漢族商民退守徕寧城,首戰打敗3000余浩罕侵略軍,殺敵800。張格爾命人在克孜勒河下游堵壩截流,以期抬高水位淹毀徕寧城。在此千鈞一發之際,湖南長沙籍普通清軍士兵黃定湘(1801—1826)奮身泅水,從水底鑿開壩土,水位驟降,城池得救。黃定湘英勇犧牲後,各族人民尊其為“方神”(保護四方之神),全疆有10幾個縣為他起建方神廟,百姓與地方官每逢月初和十五都進廟上香,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1826年9月28日,張格爾掘地道攻陷徕寧城,慶祥自殺殉國,徕寧城大半毀於戰火。
1898年,請軍喀什噶爾副將協署又設在原徕寧城遺址上。此時喀什噶爾城已向西拓展到徕寧城邊上,副將楊德俊主持在城西開一城門,與協署駐地接通,並在徕寧城牆舊址上又補築一道半圓形城牆,稱為“月城”,當地維吾爾族稱“尤木拉克協海爾”(圓形城),與喀什噶爾舊城既相接又相隔。解放以前,此城為國民黨駐疆42師騎兵第9旅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