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城遺址發掘結束 5000年前屍骨保存完好(圖)
日期:2016/12/15 15:08:23   編輯:古代建築
資料圖片由李松提供(來源:都市晨報)
發掘證明梁王城是戰國早期蘇北地區最大的城池,同時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房址、墓地
為配合淮委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韓中駱工程的施工建設,自2004年起,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梁王城遺址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5年多的發掘,發掘工作目前暫告結束,該遺址發掘面積約8000平方米,取得多項重大收獲。
一面土牆凝固了5000年歷史
記者來到梁王城遺址考古工地時,考古隊員們正在分組清理文物,編號、打包、裝箱。看到記者到來,徐州博物館考古部的原豐說:“你來的很是時候啊,正在清理的是最底層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清理完這些文物後,今年的工作就要結束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戰國梁王城時間相差很多年,兩者有什麼關系呢?”記者詢問。“時間是相差很多年,但地點沒有變化啊,我帶你看樣東西你就明白了。”考古隊員帶記者來到一面“土牆”前,記者注意到這面土牆其實是個斷面,上又有很多層不同顏色的土層。考古隊員指著這面“土牆”告訴記者,每一個土層就代表了一個時期。這些地層中最底層的是大汶口文化,向上依次為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現代的地層,這一面牆,凝固的是5000年的歷史。
5000年前屍骨保存得很完好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被清理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群裡,幾乎每位墓主的屍骨都完好地保存下來。這種現象和徐州周邊地區發掘漢墓時,只見隨葬物品不見墓主屍骨的情況截然不同:時間晚的沒保留下屍骨,時間更早3000年左右的卻完好地保存下來了。原豐先生告訴記者:“5000年前的人骨能完整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這一帶的土壤偏鹼性,如果是在南方的酸性土壤裡,2000年前的人能留下牙齒的都很少。徐州地區周邊的漢墓很難保存住墓主屍骨,就是這個原因。”東夷習俗:拔門牙、死後以缽覆面
在現場眾多墓葬坑中,多數都有陪葬物品,但即使沒有陪葬物品,墓主也都少不了一頂“陶制的帽子”,有的用陶盆、有的用套鼎。
“為什麼每具屍骨的頭上都扣著個像帽子一樣的陶器呢?”對於記者的疑問,原豐告訴記者,幾乎每個死者下葬時都用陶缽蓋住臉,有紅陶也有黑陶,眼前的這批墓葬充分體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葬俗,但這種做法的實際用意,還不好推測。原豐還介紹說,這個時期的死者手中往往攥著幾枚雄性獐的犬齒。另外陪葬物品大多放在墓主的左側,陪葬品多的墓葬,往往還會發現豬的下颌骨,這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
考古隊領隊、南博考古所副所長林留根告訴記者,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居於中心以正統自居的中原文化,用夷、戎、蠻、狄來稱呼東西南北四方的異族,大汶口文化屬於東夷。東夷人有拔門牙的習慣,在此次考古中再一次得到了證實。他說:“這裡埋葬的成人大多數少了兩顆上門牙,這就是東夷人的拔齒風俗。這種風俗其它地區也有,但是大汶口人是最早的,這可能與某種成人儀式有關。拔掉門牙會影響發音和進食,這樣做肯定不是出於實用,可能是追求某種精神力量。”
5000年前的蛋殼黑陶最薄的僅有0.2毫米
原豐介紹說,這片遺址的發掘再現了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人類的聚落生活場景,由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跡組成,形成了由居住區、生產區、墓葬區的完整結構。遺址中共發現墓葬102座,出土器物900余件,以陶器為主,包括鼎、鬶、豆、背壺、壺、盉、罐、盆、筒形杯、圈足杯、高柄杯、紡輪、網墜等日常生活用品;玉器出土較少,包括有玉環、玉佩、玉镯、玉墜、玉蟬、玉管、玉珠等裝飾類隨葬品;另有石刀、石钺、獐牙、蚌鐮、骨簪等物。其中墓葬中出土的實足鬶、陶杯、陶壺等隨葬品富有強烈的地方特征及區域特色。
他告訴記者,在發掘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普通紅陶,也有細膩光滑的白陶,然而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黑陶中的蛋殼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和其後龍山文化的典型特點,出土文物中胎體最薄的僅有0.2毫米,如同雞蛋殼一般,這樣的工藝讓人歎為觀止。由於薄胎在燒制時極易損傷,而且還有镂空,生產難度是很大的,在5000年前能拉出厚度僅為0.2毫米的薄胎簡直是個奇跡,即使在5000年後的今天也很難達到。
記者接過一位考古隊員遞過來的黑陶片,發現燒成的黑陶像被油漆過一樣,光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輕輕敲擊,還能發出類似瓷器一樣的清脆聲。
戰國時,這裡是蘇北最富饒的地方
在考古人員清理文物的時候,記者不斷聽到筒形杯、圈足杯、高柄杯……的稱呼,這些杯的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幾乎在每座墓裡都能發現一些,最多的一個墓坑能出土30多個酒杯狀的陶器,有的還保存得非常完好。
考古隊領隊、南博考古所副所長林留根告訴記者,汶口先民是作為這裡最早的定居者,他們的生活質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高。當時的隨葬物品基本上都是實用器,那些器物也確實都是生活中的酒具,大量出土酒具說明當時這裡的生活條件很富足。釀酒需要用糧食,這說明5000年前這裡已經有農業,並且規模不小,糧食在食用之余,還能用來釀酒。考古隊員們在生活遺跡區取了土樣,希望用水淘洗的辦法從中尋找炭化稻米等植物種籽,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
徐州博物館考古部原豐告訴記者,在戰國地層的梁王城城址發掘也可以證明這裡曾是蘇北最富饒的地方。梁王城是在戰國初期修築而成,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由大城、小城及外圍護城河組成,其中南、北城牆保存較好,城牆寬25米,現存約5米之高。護城河位於城牆外20米處,寬50米,深十余米。這樣一座城池毫無疑問為當時蘇北地區最大的城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另外,梁王城遺址的史前大汶口文化與其附近的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花廳遺址共同構成黃淮地區史前文化圈,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對研究史前聚落和黃淮地區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