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巖腳古鎮:“變”與“不變”的幸福辯證
日期:2016/12/15 16:31:37   編輯:古代建築近日,記者來到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六枝特區巖腳鎮,古典風格建築與現代化生活完美結合的新城“呼之欲出”。
“變”與“不變”,在這個古時作為連接川、滇、黔三省驿站的古鎮都能尋找到生動的诠釋。
車行巖腳,舉目張望,最大的印象還是“變”:新城大道、客車站、超市、文體中心、幼兒園、中心醫院,一個個城市元素有序地“散落”在古鎮裡。
僅僅幾年,在渴望過上“城市生活”的巖腳鎮群眾心中,古鎮的“變”開啟了幸福生活的新航線。
可在當地干部與六枝特區決策者眼裡,古鎮的“不變”才是永恆的“寶貝”: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巖腳古鎮,三官廟、觀音洞、文昌閣、彭家碉等古跡富含千年文脈;龍溪夜月、古寺雙荊、財神觀釣、九獅拜象等“十大景觀”引人入勝,同時,鎮中還散落著一棟棟古屋、一口口古井、一株株古樹。
群眾的“變”折射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干部的“不變”映襯出對歷史、對未來的責任感。
如何處理好“變”與“不變”、創造古鎮的美好明天呢?還是那句老話:“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傳承。”
在保護上,巖腳鎮實行群眾有獎舉報制度,一律杜絕境內古建築拆建;堅決拆除境內亂搭、亂建,保持古鎮風貌;大力支持巖腳斗笠、巖腳面條等本地特產商品化。
在開發上,巖腳鎮一方面吸納農村人轉入城鎮,一方面完善教育、醫療、文體娛樂等城鎮服務功能,用優質的城市服務取代群眾心目中高樓大廈的城市形象,用內涵替代外觀,滿足群眾對幸福的追求。
而古鎮的“不變”更要靠“變”來實現:利用高橋辦公用房引資建水上人家餐飲,挑水河辦公用房建巖腳飲食文化旅游點,扶持群眾發展農家樂;圍繞阿珠庫區,沿22公裡水岸線打造集水上漂流、休閒垂釣、民族風情於一體的綜合旅游開發區;推進溫泉開發,將木貢溫泉引渡到廻龍溪上游廻龍寺,建成溫泉洗浴娛樂中心、水上運物場、休閒度假區,形成新的旅游景觀。
他們以“都市的生活品質,田園的生活環境”為目標,在“變”中為群眾謀劃幸福,在“不變”中保護古鎮的原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