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紅運土城
日期:2016/12/16 16:14:25   編輯:古代建築土城鎮位於黔北赤水河中游河畔,是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小鎮三面臨水,北面環山,鎮依山而建,水繞鎮而流。山——水——城交相輝映、相生相息,是“天人合一”、“山水相依”的千年古鎮。從貴州遵義到習水土城,車程不過三個小時,一路穿溝越嶺,蜿蜒下行,看不夠的奇山異水。當年,徐霞客在貴州無暇顧及這塊充滿傳奇色彩的彈丸之地,後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在這裡也來不及考究這座千年古鎮的滄桑歷史便匆忙離去。走在土城那條細長細長的街道上,宋朝景陽春酒的酒窖遺跡清晰可見,偌大的酒甑,斑駁的沙石足可以看出歷史的滄桑;清末民初的建築船幫、鹽號夾雜著中西合璧的色彩,雕梁畫棟,青瓦堂捨,石板街,土城牆依然風貌猶存。古鎮人們那種追求自然、舒坦、寧靜的生活依然至今,民間歌謠、茶館說書、川戲鑼聲、玩意鼓點讓這游客在這裡找到了歷史的足跡。
悠悠古鎮
在千年古鎮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早在70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無暇顧及這塊被稱為南夷習部的地方,任由這裡的民族稱國稱王。漢高祖時期,唐蒙出使南越,不費一兵一卒就臣服了這片蠻夷之地,於公元前111年在這裡設置了平夷縣。蜀漢以後,赤水河一帶邊民仍屬平夷所轄,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馬忠代理康降都督時,將平夷縣府遷往今雲南曲靖,建治味縣,至南北朝北周保定四年,遷往今雲南曲靖的平夷縣府300多年後才得以遷回,唐高宗鳳儀二年(公元672年),土城廢平夷建浙州,北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置滋州,領承流、仁懷二縣,公元1121年,州縣同廢降為武都,隨後,廢武都建古磁千戶所,元朝初年,土城歸附播州領轄建古滋州長官司,洪武五年,建唐朝壩長官司,洪武十四年,置上赤水裡,平播後,朝廷官員在土城發現了大量的土城牆,便更名為土城,置威遠衛右所,清代設土城裡,民國三年改設為區,1950年更名為土城鎮一直沿襲至今。
赤水河鹽運文化陳列館是建於晚清時期的一棟中式木材建築,曾為抗戰時期的“大業公司辦事處”。資料記載:東漢章帝時期,四川富順縣人開鑿了自貢第一口鹽井,稱“富世鹽井”。元代,自貢鹽開始陸續入黔,明清時期鹽運興盛,民國開始衰落。川鹽入黔,主要經過赤水河,由於河段灘多灘險,運鹽船只在沿河各集鎮便分設鹽號,而土城鹽號多達十多家。在赤水河鹽運陳列館,展出了川鹽入黔的歷史,印證了貴州自古“斗米半斤鹽”的說法。在鹽運陳列館十米之地,是一座民國初期中西合璧磚木建築的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那裡曾是民國時期的赤水河船幫所在地。建築中為天井,四面為房,外方內圓,一層一底。走進展覽館,可以詳盡了解赤水河流域的富庶和沿途美景,可以了解赤水河自漢武帝以來開始疏河通航的歷史。
古鎮悠悠、滄桑難辯。如今,溪邊的洗衣姑娘,古橋上的青春女孩,陋巷中的妙齡女郎,院落裡的年輕少婦身段婀娜,嬌艷動人;抽旱煙的老漢,步履蹒跚的老妪,輕唱著紅川劇民謠,敲打著銅駁鑼鼓,還有那老屋大門吸著煙卷看街景的老人,老屋門前嬉戲玩耍的小童,老屋門前邊做針線邊與街對面同伴聊天的女人們,端著碗蹲在老屋門前大口吃飯的漢子……在古鎮陋巷中越來越顯得精神!坐在老街的茶館裡,捧著飾有藍花的青瓷碗茶具,品嘗著冒著袅袅熱氣、透著淡淡綠色的青茶,吮吸著彌漫老屋的悠悠茶香,感受著久違的、刷洗得發白的八仙桌的熨燙;聆聽著七、八個老者伴著琴瑟的透著十足的巴蜀韻味、時而高亢蒼涼,時而如泣如訴,衰婉動人的旋律。土城,就是這樣一座寧靜悠閒滄桑的小鎮!
紅運土城
土城,還是一座充滿紅色文化底蘊的小鎮!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迅速向習水、赤水轉戰,以期實現北渡長江的軍事計劃,在這裡打響了四渡赤水戰役的第一槍。那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八日拂曉,彭德懷、楊尚昆和劉伯承分別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三軍團、五軍團與川軍郭勳祺部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長征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巨著,貴州習水土城是一塊紅色的英雄土地,這塊英雄的土地上閃耀著共和國先輩們長征留下的光芒。他們是黨的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一任總書記胡耀幫;三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楊尚昆;開國總理周恩來;政協主席鄧穎超;五任國防部長林彪、朱德、彭德懷、耿飚、張愛萍,以及十大元帥中除陳毅、徐向前、賀龍外的七大元帥和張聞天、王稼祥、董必武、陳庚等數百位開國元勳和將軍。歷史遠去了鼓角爭鳴。蔣介石曾夢想,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敗軍赤水河,他沒有想到,石達開豈可與中央紅軍相比?
行走在土城,不可不去的是青槓坡、大埂上和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青槓坡,是當年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紅軍指戰員浴血奮戰的地方,縱橫不過兩平方公裡,卻埋葬著1000多紅軍指戰員的忠烈屍骨。大埂上,傳奇得不再傳奇,當地村民稱毛澤東當年是騎在大鵬脊背上指揮者千軍萬馬血戰青槓坡,西渡赤水河的。當地有民謠:“抬頭大埂上,鲲鵬展翅赤水響”,“ 俯瞰水獅壩,一對鯉魚顛倒掛”。那一對鯉魚,其實就是一副太極圖。在八卦陣前的國民黨軍隊,面對運籌帷幄、醞釀著四渡赤水戰役的毛澤東,豈有便宜可圖?在土城那條細長細長的街道上,到處懸掛著“紅軍駐地”的標志,整條街道充滿紅色光芒。從街道這頭走到那頭,沿街掛著紅底黃字標志的紅軍駐地、毛澤東駐地、周恩來駐地、朱德駐地、彭德懷駐地、劉伯承駐地、楊勇駐地……眼前穿著紅軍衣服、戴著紅軍斗笠、唱著紅軍歌謠的老漢老妪,使人俨然穿行在一九三五年的歷史煙雲中!
土城有一條“女紅軍街”,那是一條臨近赤水河的老街,寬不過三米,長不過四十米,老屋磚木架構,瓦檐低矮。據說,1935年1月26日至29日,這裡全住著中央女紅軍。穿行在土城“女紅軍街”,這條40米長的狹小街道兩旁的門額上懸掛著李桂英、李堅真、蔡暢、鄧穎超、賀子珍、廖似光等女紅軍駐地牌匾。一個女紅軍一個故事!他們在長征中的艱苦卓絕、堅韌毅力超越了須眉男子,有的在雪山草地上艱苦走過,後來病染沉疴,有的在槍林彈雨中度過,後來絕經絕育……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鄧穎超、賀子珍、廖似光、錢希鈞等45位女紅軍代表講述了2000多名中國女紅軍長征中的經歷,在長征中,她們是一次長途跋涉、生死考驗,也是一次革命播種、抗戰宣傳,還是一次縱橫兩萬五千裡的散步與游走……
四渡赤水紀念館是一座穿透一九三五年的歷史宏大展覽館。2003年開始籌建,2007年正式由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復修建的革命軍事題材專題紀念館,館名由張震將軍題寫,現已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紀念館分為九個陳列布展單元,詳細介紹了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戰役如何從這裡走出低谷,跳出了敵軍的重重包圍,佯攻貴陽、調動滇軍、西進雲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讓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徹底甩掉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一路北上,成為毛澤東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神來之筆,實現了長征中的第一次出奇制勝。
千年古鎮,紅運土城。今天,古鎮人民充滿革命的紅色情懷,在革命先烈的庇護下一步一步走向小康和諧,他們穿著紅軍服裝、唱著紅軍歌謠,穿行在當年紅軍走過的石板街上,住在當年紅軍曾經住過在老屋,向世人展示著的是悠閒、寧靜的生活。他們利用當地盛產的紅薯、黃豆、小麥、紅梁制作了清香典雅的苕絲糖、紅豆腐;釀造了回味悠長的古茲老窖、土城老窖,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無論歷史如何滄海桑田,曾經的繁華的土城今天已沒有了昔日舟楫繁忙、商賈雲集的盛況;無論戰斗是如何驚天地泣鬼神,曾經的豪情和血腥卻總經不住歲月的洗禮。我們只有站在歷史的曠野和現實的山川之間唏噓概歎!(吳付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