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蒼南橋墩水庫改造 發現明古墓清橋梁和古道(組圖)

蒼南橋墩水庫改造 發現明古墓清橋梁和古道(組圖)

日期:2016/12/15 15:06:41      編輯:古代建築

    蒼南橋墩水庫日前正在改造修建,不想,有關部門發現水庫底竟“藏”著一座明代楊氏始祖墓、兩座清代橋梁和一條總長約2公裡的古道。

 

    據蒼南縣文物普查隊考證,庫底的古墓葬是明代楊氏始祖墓,至今已有360多年歷史,墓葬已沒於黃泥中,但其墓碑和墓道碑均保持完整,墓碑上刻有“明楊公墓”4個字。古墓四周擺放著花籃、香燭等後人拜祭時留下的供奉。墓道碑距離古墓不遠,上面刻著墓主姓名、墓的方位等。根據墓碑記載,墓主叫楊次涯。由於墓碑和墓道碑用材比較粗糙,雕刻也不精細,另外,在早期的平陽縣縣志裡也找不到關於這座古墓的任何記載來推斷,楊次涯應該是當地一名普通人。

    蒼南縣文物館的楊館長稱,在建水庫之前,一般會對當地的墓葬進行遷移。1979年,橋墩水庫擴建時,就曾有座宋代古墓被其後人遷走,當時還在古墓中發現很多珍貴墓葬。至於這座楊公墓為什麼沒有被遷走,甚至還有後人來祭掃,他也感到奇怪。他懷疑這只是一座空墓。據介紹,該古墓是有主墳墓,通常未經墓主後人同意不能進行挖掘。

    關於水庫底的兩座橋梁,據附近上了年紀的村民介紹,一座叫坑口橋,一座叫深潭橋。坑口橋位於橋墩水庫的腹部,從它的建築風格可以斷定是清代橋梁,西南—東北走向,全長16.65米,寬1.76米,矢高3.30米,為四孔三墩石梁橋,沉沒於水庫底50年,依然保持原樣。距坑口橋數百米的深潭橋也是一座清代橋梁,三孔二墩,結構較坑口橋簡單,基本保持原樣。

    據普查隊相關人員介紹,這條用鵝卵石鋪成、約1米寬的古道初步認定為民國時期所建,是莒溪、騰垟通往橋墩、靈溪、平陽等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當時連接山區和平原經濟發達地區重要的紐帶。

    據介紹,橋墩水庫是蒼南最大、溫州第二大水庫,位於蒼南縣橫陽支江上游,總庫容為8433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結合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始建於1958年8月,於1973年4月開始控制蓄水, 1989年6月完成擴建加固,關閘蓄水。

    A. 本網(溫州網)稿件中“稿件來源”一項一律標注“溫州網”,本網以及溫州日報、溫州晚報、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溫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溫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B.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溫州網(包括溫州日報、溫州晚報、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件,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稿件來源,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