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江西“遺產”家底殷實 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018處

江西“遺產”家底殷實 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018處

日期:2016/12/15 15:10:59      編輯:古代建築

   郁鑫鵬)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為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實地開展文物調查。1月8日,記者了解到,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全省各級文化部門、普查辦以及普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圓滿完成了實地文物調查工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4087處,其中復查5069處,新發現29018處。

    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30余年間,是我國城市化和大規模城鄉建設的高潮,這使文化遺產保護不斷面臨新情況、新問題,為此國家先後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並從2007年4月開始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掌握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不可移動文物的實際變化情況,將新的文化遺產品類納入普查范圍予以認定登記,依法進行保護。“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有利於進一步摸清我省文化遺產家底、全面掌握文化資源,有利於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有利於進一步加快文物事業發展。”省文物局負責人對記者說。

    據悉,此次普查從省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成立了普查領導小組,頒布了普查實施方案,撥付了專項經費,確保了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結合我省文物資源的優勢和特色,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點主要放在七大類文物的新發現上。具體來說,地上文物突出江西革命文物豐富、鄉土民居多等特色,加強了紅色文物資源和鄉村古民居等建築的普查;地下文物突出江西歷史名人多、古城鎮興盛、古窯業發達的特色,加強了官(民)窯、古城址、古墓葬的普查;同時,將近現代工業遺產、農業遺產、“老字號”遺產等新增文化遺產種類納入重點普查范圍。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時期的文物也納入此次普查范圍。

    此次普查新增了地理坐標、海拔高度等需要精確測量的數據采集工作,因此普查的方式和手法相比過去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些新技術的應用。”省文物局負責人說。我省充分運用了信息網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普查,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時效性、准確性和科學性。每個普查小組都配備了一台手提電腦、一部數碼相機、一個GPS定位儀、一個測距儀,目前每名普查隊員都能熟練使用這些裝備和文物普查電子數據采集系統。

    記者從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了解到,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4087處,新發現29018處。在新發現的文物中,有不少是非常重要和珍貴的,如德興市銀山銀礦遺址、景德鎮“7501”毛主席用瓷窯爐和生產車間、南昌市新中國第一家飛機生產車間等。普查過程中,全省各地采取邊普查邊保護的辦法,確保這些普查新發現得到了及時保護,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肯定。同時,根據專家對部分普查成果的價值評定,省文化廳遴選出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向國家文物局推薦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

    據悉,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階段,即調查資料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階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