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小芝峙山頭遺址考古有新發現 年代比河姆渡遺址還早1500年

小芝峙山頭遺址考古有新發現 年代比河姆渡遺址還早1500年

日期:2016/12/15 15:15:42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現場挖掘的建築遺跡

圖為小芝鎮南豐村遺址

  小芝鎮是位於臨海東部的美麗鄉鎮,2014年,有考古愛好者在當地發現古人類遺跡,初步追溯到8500年前,比河姆渡遺址還要早了1500年。

  新聞的熱度散去,考古發掘工作並未停歇。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小芝峙山頭遺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工作,並發布了《臨海市峙山頭遺址考古勘探試掘報告》,再一次確定了遺址的年代、面積、特征、保存現狀等更多重要資料。

  昨日,記者趕到小芝鎮,再探峙山頭遺址。

  村民“當地歷史始於唐朝”的印象被顛覆

  1月6日上午,陰雨天氣,與小芝鎮政府工作人員和兩名村干部一塊兒,記者趕到了南豐村附近的一處山頭。早在2014年5月,記者曾到過這裡,這片遺跡最早被湖北的考古愛好者胡為農先生發現,而後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

  沿小路走上一處山崗,崗上是片桃林。記者從村民委委員毛必邦口中得知,這片桃林是村集體承包出去的,種了五六年,誰也沒想到,腳底下會有那麼多考古文物。

  上溯小芝的歷史,當地最早的記載止於唐朝。毛必邦對記者道,約是唐代武則天年間,有毛姓三兄弟到臨海一帶定居,最大的兄長就安身在小芝南豐村,另外兩兄弟分別在附近的龍岙和溫嶺澤國,繁衍至今。

  “從唐朝算起,那也就一千多年的歷史。”村支委毛時環說,“按照這次省裡專家的說法,這裡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定居了。”

  桃林中,出土“灰坑”“柱洞”等建築遺跡

  穿過桃林,能見山崗上搭起兩處狹長的棚子,鋼管為架,玻璃作頂,每處十多平米見方。工作人員打開鐵絲門,棚子裡頭是一道長方形的坑洞,坑洞四周切面整齊,內部是一道道不規則的溝槽。稍加想象,這些溝槽像是在地底挖出了一些廊柱石墩等遺跡後,從而留下的痕跡。

  聊下去,記者的猜測得到證實。毛必邦介紹說,據這幾批前來勘探的專家介紹,這些坑洞裡的溝槽,就是遠古時候人類在這上面居住時,將樹木埋在地下做立柱建屋。因為樹木腐爛變質後與周邊的土質不同,將這些灰質起出,就留下了各種形狀的溝槽。

  為什麼會有各種交錯復雜的溝槽呢?因為遺跡上的人類活動不止一次,所以留下的痕跡也是層疊重復。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根據鑽探、試掘及眾多地層剖面的觀察,可以確定文化層在山頂及山下坡腳平地均有分布,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

  也就說,不光是桃林所在的山崗,這片山坡遠近延綿,腳底下挖出來都分布著這些建築遺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