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寧鄉遺址再現4500年前文明 湘贛新石器時代或有交流

寧鄉遺址再現4500年前文明 湘贛新石器時代或有交流

日期:2016/12/15 15:15:16      編輯:古代建築

  寧鄉羅家沖遺址發現很多柱洞遺跡,考古人員推測這裡可能存在大型回廊式建築。均為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寧鄉羅家沖遺址出土的石器標本。

  長沙晚報訊(記者 尹玮) 2014湖南考古匯報會於昨日在長沙舉行。商周考古成果豐碩、楚漢考古百花爭艷,津市澧水河段水下考古調查標志著湖南河湖內水地區水下考古工作實現零的突破。在長沙,除了備受關注的市青少年宮又發現古城牆外,還有寧鄉羅家沖遺址、西漢長沙王陵考古工作也取得新的進展。梳理過去一年湖南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文物保護等各領域的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用一句話概括:“2014年是湖南考古豐收的一年。”

  考古亮點1

  寧鄉羅家沖遺址

  寧鄉羅家沖遺址位於寧鄉縣青山橋鎮橋北村,發掘面積500平方米。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遺址的時代大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晚商時期。在該遺址,疑似發現了回廊式的建築遺存。

  水塘清淤,塘底別有“洞”天

  據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棟洋介紹,對該遺址的調查勘探始自2013年10月,是沩水流域史前與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考古調查課題的一部分。考古人員沿著沩水一級支流楚江所流經的青山橋鎮、流沙河鎮區域進行拉網式勘察,根據兩岸的地形地貌發現了數個遺址點。除羅家沖外,還有石家灣、月形山、景德觀、上流寺等。但除羅家沖遺址分布區域較大外,其余遺址不僅現存面積較小,而且保存狀況不佳。

  在調查工作正在進行時,恰逢青山橋鎮、橋北村對羅家沖遺址范圍內的大園塘、小園塘、草塘三處水塘開展冬季清淤水利工程。在清出的塘泥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遺物標本。同時干涸、清淤後的大園塘塘底竟顯露出大量的柱洞遺跡,初步確認有120處。柱洞直徑大致分為14至25厘米、30至50厘米、65至80厘米三種規格,現存深度則在5至50厘米之間。

  可能存在回廊建築、石器加工場

  如此多的柱洞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考古人員發現,這些柱洞並不是雜亂地散布於遺址內,它們中的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例如北側、東側已發現的兩排柱洞,間距保持在1.7米,疑似回廊結構。南側還在繼續發掘,目前僅發現一排柱洞,南側、北側柱洞相距12米,形成房屋內空。根據目前發現柱洞的大小、形制結構及其分布規律,考古人員確認這裡應當存在一處高規格的大型建築基址,並初步推測是大型回廊式建築。

  自2014年9月起,考古人員正式對羅家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到目前為止,共發現並清理灰坑39個、燒土堆積1處、溝1條、柱洞31個、水井2口,另有包含大量紅燒土堆積的房屋建築遺跡1處。在出土遺物中,以石器最多,此外還有陶器、玉器、青銅器。除數量眾多的石器外,還有大量的石頭原料、形制不一的砺石等也被發現。考古人員據此推測,該遺址存在石器加工場的可能。

  似與江西有交流,歸類尚不明

  由於出土的部分陶器標本中有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素,考古人員認為遺址的主體年代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晚商時期。羅家沖遺址具有較為濃厚的土著文化特征,同時與鄰近的江西鄱贛地區可能存在著一定的交流和互動。例如采集到的馬鞍形穿孔石刀,在湘江流域只見於浏陽樟樹塘遺址,但在江西同時期遺址中較為普遍。

  羅家沖遺址的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更多的謎團還有待解開。例如考古人員暫時還無法推斷遺址的確切年代上限,其年代下限也只能初步推測為商末。另一方面,雖然有同時期周邊文化的因素,但考古人員目前還不能確認該遺址究竟該歸入哪支已知的考古學文化之中。曹棟洋透露,由於湘江流域史前至商周時期的文化譜系尚未建立起來,因此該遺址的發掘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

  考古亮點2

  西漢長沙王陵

  在谷山地區的桃花嶺漢墓東側,一段長沙王陵的陵園牆被發現。考古人員表示,這為研究漢代諸侯王的陵寢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河西的長沙王陵遺跡點有26處

  漢代長沙國是漢朝開國七大諸侯國之一,以長沙為國都,始建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37年被廢除,分為吳氏長沙國、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共13代14王。

  以西漢長沙王吳芮家族墓群聞名的王陵公園即位於岳麓區銀盆嶺街道。不過,西漢長沙王陵遺跡點的分布並不止集中在這一處。目前西漢長沙王陵遺跡點共計26處,其中已發掘5處,2008年“12·29”盜墓大案中被盜掘後經調查基本確認的11處,另有10處通過考古調查被發現。記者在地圖上看到,它們從南至北分布於湘江西岸的市區,尤其以岳麓、望城兩區交界處的谷山地區最多。

  大遺址保護功課多,慎重發掘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曉華介紹,長沙王陵考古是按照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整體要求,逐年編制、上報年度考古工作方案。據悉,目前的工作主要以考古調查、勘探為主,對於考古發掘則相當慎重,主要任務是逐步搞清陵區范圍、陵園范圍與布局、各陵園內部建築結構、陵墓結構等,收集基礎資料,為陵區內文物整體保護奠定基礎。

  不過,長沙王陵墓群所處的大河西近年來發展迅速,位於桃花嶺漢墓西北方向不遠處的風篷嶺漢墓即是2005年時在施工的過程中被發現、隨後進行發掘的。通過10年衛星圖的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地區發生的巨大變化。此外,盜墓活動也威脅著長沙王陵墓群的保護。

  陵園牆一角成考古關鍵線索

  考古人員從2014年9月起對桃花嶺漢墓東150米處的丘陵南坡山麓進行了發掘。該區域分布有9座墓葬、1處陵園牆遺址。陵園牆由西南—東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兩段夯土牆組成並相交於東南部,形成一個直角拐角,總長約69米。夯土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大部分牆體僅存牆基,局部殘存牆身。現場還有一件殘瓦當,其上有“□□未央”的銘文,前兩字待考證。考古人員還在緊靠陵園牆的位置發現了2處遺跡,初步推斷為漢代墓葬。但現有西漢諸侯王陵園資料表明墓葬和陵園牆之間應有一段距離。

  目前圍繞這段陵園牆尚有諸多疑問。夯土牆性質是陵園牆、陵寢(廟)園牆還是陪葬墓園牆?2處遺跡的性質、年代及與陵園牆的關系?趙曉華表示,這些都是解決桃花嶺漢墓陵園布局及其結構問題的關鍵,需要進一步考古發掘才能明確。

  相關閱讀

  湖南水下考古實現零的突破

  在商周考古領域,芷江四方園遺址揭示出早在商代,武陵山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就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文化。

  在楚漢考古領域,平江安定、茶陵曉塘、中方荊坪三處古城、古墓葬的發掘中,都發現了楚國與境內的少數民族融合的實物證據,為研究楚人對南方的開發、古代湖南與周邊地區的交通、楚國南部疆域的具體范圍提供了重要材料。

  湘江流域陶瓷的產生與發展,是湖南漢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見證。湖南與廣西一起開展了湘江流域上游古瓷窯址的調查,基本厘清了湘江上游窯址的類型、窯業技術的概貌。在湘江下游,則發現了以湘陰洋沙湖為中心的集成連片漢晉青瓷窯場。

  津市澧水河段的水下考古調查是湖南第一次結合聲吶掃描和人工潛水的科學作業,獲取了河道較為精確的聲吶圖和數據資料,發現了淹沒於水下的2處古碼頭、防洪堤和沉船一艘。這標志著湖南河湖內水地區水下考古工作實現零的突破。(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