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中新社等媒體記者組成的中央媒體采訪報道團來我市采訪報道文物保護工作。作為采訪團此行的第一站,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的古村落給采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1昔日王謝安居地,雕梁畫棟今猶在
18日下午,采訪團一行20余人剛出連霍高速洛陽站,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2013年,衛坡村被文化部、財政部、住建部授予“中國傳統村落”稱號;2014年,又被評定為“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
衛坡村村支書衛世龍說,目前,衛坡村現存清代民居建築16所,沿一條長約180米的青石板路南北分布,路南全是七進院,路北則是五進院,分別有衛氏北祠堂、靠山窯洞、天井窯院、私塾院等。
五進院的文官宅第在路北,門口的“門當”“戶對”格外顯眼,踏入五進院,各種木雕、磚雕、石雕隨處可見,過天井、走穿堂,就來到了月台,月台正對著的是過廳(客廳),整個過廳面積超過100平方米,12扇精美雕刻的木門鑲嵌在內。再往“深處”走,是堂屋和後院,分別是主家和下人的居所。整個院落有三條直通道路,中軸線道路寬敞,兩側道路狹窄。
記者在後院發現一個明顯高過整個宅第的後門,沖宅內的一方有一條頗為陡長的台階,這叫“望樓”,“望樓”功能類似於現在的安全通道和瞭望塔。
2“魏紫”誕生於此,親兄弟不同姓很常見
衛坡村目前人口近1800人,擁有豫西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
早在北宋時,衛坡村是宰相魏仁溥的私人花園所在地,酷愛牡丹的魏仁溥以重金買下一株紫色牡丹後,將這絕世國色移植於此,悉心培育,聞名後世的“魏紫”牡丹便誕生了。清初,祖居黃河以北轵城(今屬濟源市)的一支衛氏族人為避戰亂,遷居於此,並將“衛”改為“魏”。清乾隆年間,衛氏族人在朝中做官,開始營建衛氏老宅,後經近百年修建,形成了較完整的封建官宦家族宅院;在清代,衛氏先後出過4位诰命夫人、20多位七品以上官員,富甲一方。清末,衛氏家族逐漸衰落下來。村裡現存的古建築,大多建於嘉慶、道光年間衛氏家族興盛時期。
在向采訪團講述衛氏歷史的時候,衛坡村的一個奇怪現象令人匪夷所思:村中不少家庭的父子、兄弟居然都不同姓。衛世龍的親哥哥姓魏,衛世龍說,關於此事有不少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除了族人遷居此地後,主動改姓以求安全,還有一件趣聞:清朝有一年,洛陽遭遇大災,衛家開倉放糧,赈濟百姓,大災過後,官員在向皇帝陳述災情時,誤將赈災有功的衛氏寫成魏氏,結果,皇帝賞賜給衛氏的皇封和匾額上都成了“魏”,衛氏族人只好將錯就錯,後來,離開衛坡村外出闖世界的族人都自稱姓魏。
1998年,經有關部門核實批准,同意衛氏改回本族姓氏,但常年在外的族人因為手續麻煩等原因沒有更改,開明的衛氏家族仍然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族譜上。
3古村落將煥發生機,新民居堪比別墅
今年6月,由中輝煌集團投資、洛陽市魏紫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衛坡村“中國傳統村落暨美麗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全面展開。在衛坡村,共有16所清代民居在修復之列,目前衛氏北祠堂、文官宅第等9所已經完成修復。
衛坡村村委會主任衛迎軍介紹,衛坡村“中國傳統村落暨美麗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占地1300畝,包括以魏紫花園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以仿明清風格建設的歷史名村商業開發,特色村民安置院落等,風格獨特,集文化、旅游、休閒、養生於一體,將成為洛陽新的旅游文化名片。
們,開發方在衛坡村東南部建了安置房,其中兩層半式的連體住宅318套,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新建仿古式單元房200套,約3萬平方米。兩個小區連為一體,全部建成後,功能齊全、環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