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漢文化孤島 隆裡古鎮
日期:2016/12/15 23:26:51   編輯:古代建築隆裡,當聽到這個名字時我便蓦然了,在那段與他一起旅行的日子裡曾聽他過,他言語間淡淡的表情又歷歷在目了,但怎麼也記不起他的描述。隨即翻查了一些資料和圖片,了解到原來這個古鎮是位於貴州省錦屏縣境內,高聳的門樓、明清的建築風格,在那一秒我微微起了些許的疑惑,因為在古鎮周邊都是苗、侗族的聚居地,一個如此漢風格的古鎮怎能保存至今?它又有怎樣的故事呢?或許,只有走進隆裡,才能釋然我心中的那些疑惑。旅行,就這樣不經意間被拉開。
清陽門
走進隆裡古鎮,步履會不知不覺地放慢,心境也會從久居城市的浮華躁動中漸漸舒緩過來。從古鎮東邊巍聳的清陽門入城,在一個戌邊的小鎮上,它算得上是巍峨挺拔,置身於城樓下恍然間就如踏入了一條遠古時光隧道。城內街巷兩旁老宅林立,家家戶戶掛著燈籠,腳下是全部由鵝卵石鋪就的街道,當地人叫它“花街”,雖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其鋪就的龍鳳圖案依然清晰可辨。兩旁的建築,房檐清一色的翹角凌空,檐下鑲嵌彩色花紋框邊,色彩依舊,或精繪花鳥蟲魚,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街尾連接,四通八達,走起來像迷宮,總是在以為無路可走時,穿過某個門洞間豁然開朗,亦如人生的無常和機緣。如果沒當地人帶領,還真不容易走出隆裡城呢!
鵝卵石路
徉徜古鎮街頭巷尾,恍然間發現街道交叉處,不是常見的“十”字形,而是“丁”字形。問過當地人才知道,原來這與隆裡在明代時的軍事重鎮角色有關,因怕犯“十”與“失”之兵家大忌,故把大小街道修為丁字路,以求人丁興旺、城池永固之安寧。據清《龍標志略》載,古之隆裡“城內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那個時代朝廷在屯集重兵、建造城垣時其謀求規模之大、人丁之興旺,真是可想而知。
隆裡古鎮原稱龍裡,因當地龍溪河蜿蜒曲折如一條游龍而得名,後又以“隆盛之理所”而改名。明太祖朱元璋派六太子楚王崇幀率大軍鎮壓古州農民起義,從江南九省(今江蘇、江西、安徽一帶)調來駐守常備軍統領當地部隊,在隆裡建起了千戶守御所並實行“軍屯”,還下令“一官不得擅調,一軍不得擅差,子孫世襲其職”。現在古鎮的居民,多為當時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從前屯軍後裔是不能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的。這與百裡之外的安順天龍屯堡、貴陽鎮山村有著同樣的歷史背景。聽到當地人用一口正宗的江西話,浙江話交談時,讓我有種時空漂移的感覺,不知身在何處,人在何時。也讓我又一次感慨前人對於責任的堅守和永埋於世代的內心深處故土烙印。
書香第
我在掛有白底黑字的匾額的民居外駐足著,門匾上仍能清楚識讀“關西第”、“洛陽第”、“三槐第”、“科甲第”、“書香第”等字跡,當地人稱其為"門頭第",用來表示屋主的家鄉、姓氏或者讓門第光輝的事情,例如"蘇湖第"是指江蘇來的胡姓人家,"科甲第"則是家裡出過有功名的讀書人。真是“內斂”的炫耀啊。
龍標書院
低吟著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此有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我來到龍標書院的門前,高聳的門頭,褪了些色且略為泛白,石灰彩飾的牆壁依舊保存完好,全然沒有殘壁頹垣的痕跡,此刻看來還留存著明時建築的氣派與清靈。就在我將踏入書院的那刻,心裡卻冒出了一個念頭,轉身離開吧。愣了一下,我便隨著念頭乖乖的離開了。或許,不把某些東西看得太過透徹是好的,起碼還能給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傍晚,我依在木桌前敘寫著此段旅程,昏昏沉沉的便睡著了,夢裡迷糊間看到了他的背影,聽到他說,我們的下一站就去隆裡古鎮,好嗎?我笑笑說,我就在這兒的啊。你伸手摸摸我的頭說,又淘氣了。順勢我嗅到了他袖角的味道,也就在那刻我醒了過來,四周彌漫淡淡的泥土味道,房檐水聲滴答,窗外燈影斑駁,原來是下雨了。
回望城門
清晨與淳樸的客棧老伯道別,看我是單身一人,硬是想要送我一程,但最後還是被我攔了回去,我告訴他我還會再來,下次希望不會再是一個人了。就這樣踏著濕漉漉的鵝卵石路,離開古鎮。在走出城樓的那一刻,我又一次回望了這座避世的古鎮。隆裡,我還會再來的,下次我一定會將你看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