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垓下古城牆項羽造? 專家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圖)

垓下古城牆項羽造? 專家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圖)

日期:2016/12/15 15:06:36      編輯:古代建築

    作為楚漢相爭的最後古戰場,固鎮垓下遺址一直盛傳著項羽、劉邦的恩怨情仇和霸王別姬的悲情故事。

    2007年,為了揭開這段歷史的神秘面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此處進行考古鑽探發掘後發現,在垓下古城下還有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史前古城。這不光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而且印證史書上所說的“霸王曾踞城而戰”。但當年的霸王是如何踞城而戰?前期發掘中發現的“水門”到底是人力所為還是自然形成?為了弄清這一系列的問題,2008年3月中旬,省文物考古所又開始對此處進行主動發掘。經過近兩個月的發掘,一些問題逐漸明了。目前考古人員已基本可以確定,垓下古城曾分漢代和史前兩次築造。

    水槽可能是當年的“水門”

    5月9日,當記者來到考古現場時,因為天剛下過雨,工地沒能正常施工。但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工地被碩大的防雨棚籠罩著,探方最深處近4米。垓下遺址考古隊隊長唐傑平告訴記者,他們是3月12日進入工地的,截至目前,已發掘面積在160平方米左右。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在去年的考古發掘中,他們在北城門的一個缺口發現一個水槽。為了弄清這個水槽是人為所致還是自然形成,考古人員在這裡挖了一條長20米、寬2米的東西向探溝。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掘,他們在水槽的堆積物裡發現了大量的漢代瓦礫,這些瓦礫多為繩紋板瓦和繩紋筒瓦,另外銅箭镞和石箭镞也比比皆是。而且在堆積物裡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蟻鼻錢和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殘片。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該水槽的年代最遲不遲於漢代,但因為還沒有揭示到底部,所以該水槽到底是漢代形成還是龍山時期就有,還不能定論。

    不過,考古人員表示,在這段時間的發掘中,他們已經找到了水槽東邊的邊線。這條邊線比較規整、整齊,目前考古人員初步推測有可能是人為形成。也就是說該水槽很可能是當時人們開鑿用來連接城內外的一個重要水上通道——“水門”來使用的。

    垓下古城經過兩次築造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發現史前古城址是去年垓下遺址發掘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此次為了弄清古城牆的具體年代、基寬和築造手段,考古人員在東城垣距離去年發掘方位約70米處,又開挖了一條40米長的探溝,該探溝從城牆一直延伸到護城河內。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垓下城牆築造采用堆築的方式,局部有夯打跡象,但夯跡不太明顯。

    此次發掘讓考古人員感覺奇怪的是,他們在護城河的邊坡位置發現一片密集的料礓石堆積,這些堆積比較平整,堆積面上還發現四個疑似柱洞遺跡。考古人員對這種遺跡進行鑽探發現,這種料礓石的分布范圍向南延伸10多米。專家判斷,這種料礓石堆積可能為人為所致,但它到底作何用途,現在還無法確定。

    另外,此次對城牆的解剖中,考古人員發現漢代築造的城牆直接疊加在早期城牆之上,夯層明顯,殘存有8層。也就是說,垓下古城牆應該分兩個時期築造,一為史前的龍山文化時期,一為漢代。

    漢代古城牆是項羽建造?

    既然垓下上層城牆是漢代建造,會不會和項羽有關?唐傑平隊長告訴記者,現有漢代城牆不排除由項羽築造的可能性,但主體應該是在漢王朝建立後,因為當時劉邦統一漢朝以後,在全國建立了很多郡縣,呂後的侄子呂產被分封到該地建立國。此城很可能就是該時期在原有城牆基礎上續建的,因為早期的考古鑽探中,他們不僅在城內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建築,而且在城牆外還發現了一些漢代規格比較高的墓葬,這些跡象似乎都表明這跟古城有一定的關系。

    中科大教授寧業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秦末楚漢之爭,漢軍將項羽圍困在垓下古城內,長期被困的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沒有太多能力再和劉邦硬戰,此時很可能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地勢,讓士兵用土築牆來抵御劉邦的進攻,也就是說此時考古人員發現的漢城很可能是項羽築造的!不過寧教授也表示,如果是和平年代建造的城,除了城牆建造應該規整、精美外,城內應該會有一些民用建築,如房子、水井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