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堯壩古鎮

堯壩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6:41      編輯:古代建築
 川南一帶屬丘陵地形,先民企盼多幾分平坦的土地,於是叫“張壩”、“高壩”之類的地名便特別多。而把一個亦人亦仙的“堯”字和一個平俚淡俗的“壩”字聯系起來,將“堯壩”作為一個並非建在平壩上的古鎮的名字,本身就為小鎮平添了幾分神秘,對於酷愛尋幽訪古的人們更是充滿誘惑。於是,在一個寧靜的清晨,我們來到了這個默默隱伏在蜀南黔北的千年古鎮。

  那是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春,我們一行人從泸州出發,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後,汽車在一處低窪地停了下來。當時能見度不足十米,誰知道濃霧中竟隱藏著一個能稱作“川南民居活化石”的千年古鎮。下車後往前緊走幾步,當那座壯觀的石牌坊映入我們眼簾時,大家才確信目的地到了。

  這是座四柱三層的古牌坊,全部采用質地堅硬的褚紅石料砌成,經歷幾個世紀的風雨侵蝕,表面的字體已很難辨認,但雕刻的手法卻依稀留下了時代的印痕。據說這牌坊建於清嘉慶年間,是出生當地的武進士李躍龍為光宗耀祖而立。牌坊正好立在場口處,行人往來歇足納涼,小孩繞柱嬉戲游玩,久而久之牌坊下的小徑成了正道,人們從這裡進進出出,牌坊逐漸演變成進出場鎮的“鎮門”,從這個“鎮門”下,走出了兩位知名文化人——美學大師王朝文和著名導演凌子風。

  順著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街,我們依次駐足王朝聞、凌子風和李躍龍的故居,細細品味前輩文人居室的幽雅簡約和古代舉人公館的雍容華麗,感受那些滄桑的歷史變遷。幾棟名人故居之間,是一個接一個的鋪面,一色的竹夾板壁,一色的粉牆黛瓦,那傾斜的木柱和挑出的屋檐,似要向我們講述當年發生在這些商號、茶坊和酒肆裡的故事。而門前竹椅上或坐或躺的老人們,相互間帶著合江口音的家常對話,又將你的思緒拉回現實,享受到小鎮的寧靜與超拔。

  川南民居在堯壩的代表作,是建於清代的李家公館,據說後來成了鎮上最大的米店。該建築占地800多平方米,是川南大戶人家常用的環型樓閣,采用全木質結構,屋外飛檐斗角氣宇軒昂,院內雕欄串花精致玲籠,處處古色古香,雖歷百年風雨仍屹立於小鎮中央。與眾多川南民居不同的是,它的兩側砌有高出建築物的風火牆,至今保存完好,也許正是它的庇護,古鎮得以保存一個體面的商鋪,支撐起小鎮的繁華。

  川南一帶的古鎮中,寺廟建於街上的不多,和尚和居民相鄰的更少。堯壩古鎮中僅有一條獨街,又兼南來北往的驿道,街道中段鬧市旁,卻依山而建有一座東岳廟。沐浴著宗教的神輝同時又吮吸著民間的靈氣,東岳廟與其他離群索居、冷眼觀世的寺廟相比,它顯得格外平易近人,只需看看磨得十分光滑的青石階梯,不難想象出當年如潮的香客和鼎盛的煙火。今天,前來拜谒古廟的朋友仍能從殘碑斷碣上觸摸到一段段古老的文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