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北京八裡橋遺產界樁墜橋文物部門稱盡快修復

北京八裡橋遺產界樁墜橋文物部門稱盡快修復

日期:2016/12/14 12:02:14      編輯:古代建築

南側的遺產區界樁還保存完整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永通橋,史稱它是“陸運京儲之通道”。因距通縣城西八裡,故俗稱“八裡橋”或“八裡莊橋”。近日,有市民向《法制晚報》記者反映,古橋上的“遺產區界樁”出現了缺損。

    記者實地走訪看到,古橋東側的南北兩端,原本各立有一塊“遺產區界樁”,全石打造,體態瘦長,高度接近1.5米,上刻“中國大運河”字樣,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立。現在南側界樁尚存,北側界樁卻遭到破壞。

    碑身與碑座分家,碑身已墜落到橋下,好在並未斷開,只留下一尊碑座,孤零零地守在橋上。

    別看石碑體量不算大,一般人想撼動並非易事。每天經過此地的楊先生告訴記者,這塊界樁的石材分量不輕,應該不會是被人推下去,有可能是被機動車撞到橋下。記者觀察,永通橋上仍在通行機動車,市民的猜測也不無道理。

    據記者了解,此界樁是去年安裝的,標明了古橋的保護范圍,包含告知、教育的作用。

    回應盡快對石碑進行修復

    記者致電朝陽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一位姓任的男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很多人都認為永通橋歸通州管轄,而按照行政區劃來說,上世紀80年代就已歸朝陽區。

    這塊遺產區界樁由北京市政府安裝,標明了運河沿線,以及古橋的保護范圍。但由於古橋上仍在行車,不排除石碑被撞的可能,以前的橋欄、望柱、石獅都曾被車撞過,現已安裝護欄。對於遺產區界樁,他們會盡快進行修復。

    史海鉤沉中國軍民曾在此抗擊英法聯軍

    永通橋與京西宛平盧溝橋、京北沙河朝宗橋、京東南涼水河的馬駒橋合稱拱衛京師四大橋。又為通州著名八景之一“長橋映月”,1984年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永通橋修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正統皇帝賜名“永通”,距縣城西八裡,又俗稱八裡橋。

    永通橋南北走向,長50米,寬16米;中券高大,高8.5米,寬6.7米,兩側有石欄和三十三對望柱,頂雕漢白玉獅子,神態各異,橋面由花崗石鋪就,每塊橋石之間,以鐵鏈相連嵌,橋身以灰土為夯固,土外為磚牆。橋兩端為四只石質踞伏鎮水獸。

    1860年8月12日,中國軍民曾在此浴血奮戰,抗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固守長橋,捍衛京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